聚焦ECMO技术,交流互促共同成长:西京ECMO云学院正式启航!

目前ECMO技术蓬勃发展,广泛用于重度呼吸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近年来,国内ECMO的应用也有了长足发展,但在ECMO中心建设和ECMO相关技术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如开展例数不足、地域差异、中心建设和相关技术问题等。

由此,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ECMO团队发起的“西京ECMO云学院”顺势而生。

11月9日,西京ECMO云学院首期“西京-红会ECMO团队交流分享会”于线上开启,邀请了西京医院刘洋教授、西安市红会医院教授王彦军教授、延安市中医院贺小龙教授、西安市人民医院支伟伟教授以及两支ECMO团队成员齐聚云学院,各位专家剖析操作技巧,分享应用策略,交流宝贵经验,共同寻找临床困惑解决之道。

宗旨明确

搭建ECMO技术交流大本营

▼▼▼

活动伊始,刘洋教授对西京ECMO云学院进行了介绍。“推广ECMO技术,帮助新建ECMO团队发展,相互交流,救治更多危重患者”是举办云学院的初衷和宗旨;采用团队一对一交流形式,针对性解决ECMO相关技术问题。准备了丰富的系列培训课程,从ECMO原理及病理生理等基础知识,到ECMO建立、转流过程中循环、呼吸、抗凝、镇静、清醒、活动支持、营养、并发症等管理的技术细节,包括撤机操作,撤机后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还将广泛邀请各中心ECMO团队交流经验,互通技术有无,通过病例复盘等形式,逐一解决新建团队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

“我们发起这项活动的宗旨很明确,就是希望为致力于ECMO技术的医生及团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让大家在此畅所欲言,互促互助,切实为大家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分享多场景应用经验

逐步开启ECMO进阶之旅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救治工作中的有效辅助,充分认识,熟练操作ECMO系统十分重要,围绕此方面,刘洋教授与王彦军教授先后分享了各自团队经验。

刘洋教授:危重症伤员ECMO救治与转运

刘洋教授立足于危重症伤员ECMO救治与转运的策略,系统介绍了ECMO组成,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ECMO系统由氧合器、辅助装置、监测装置、离心泵系统组成,可分为VA-ECMO和VV-ECMO两种模式;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急性心肺功能衰竭,如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肺损伤等。

相比传统的CPB,ECMO更加便捷,是有效的循环辅助方法。ECMO能够保障全身有效的血液灌注,具有呼吸支持功能,通过保护性肺通气,减少呼吸机对肺的损伤;降低负荷和正性肌力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使心脏和肺脏得到充分休息,为心肺功能恢复或脏器移植赢得宝贵时间。

刘洋教授强调道,ECMO启动前必须检查气源、电源、管道、温度及流量。在日常工作中ECMO团队应夯实穿刺置管、切开置管、下肢灌注等操作基础,强化ECMO预充训练,减少并发症产生。而ECMO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且与辅助时间成正比,因此也应正视这一问题,调整心态,不要因为患者出现并发症而丧失信心。

王彦军教授:ECMO在心肺复苏和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王彦军教授基于团队开展工作,结合相关文献阐述了ECMO在心肺复苏和创伤患者中应用。

体外心肺复苏(ECPR)应用

与传统CPR相比,ECPR可改善院内心脏骤停的生存率。有足够证据支持,在特定的具有可逆病因的心脏骤停患者中,可选择ECPR;院内心脏骤停较院外而言,有更大潜在益处;近期两项RCT研究均证实,ECPR实施在完成数量较大、组织完善的医疗系统中效果最好。

创伤救治的应用

创伤死亡是人类第5位死因,其救治面临巨大挑战,死亡因素包括:颅脑损伤(70%),出血休克(20%),脓毒血症(10%)。

严重创伤患者在有ECMO的创伤中心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并且可能成为创伤中心的潜在评估指标;早期使用ECMO治疗创伤性ARDS可以改善预后。

尽管数据鼓舞人心,但创伤患者ECMO期间的并发症问题不容忽视。总而言之,ECMO应用于创伤患者是有效的,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可考虑初始不抗凝,可延迟18-72小时再使用肝素。

本次分享会在全体参会专家的热情讨论中圆满收官。西京ECMO云学院也正式拔锚起航,正如刘洋教授在会上所言,ECMO作为最后的生命支持技术手段,是维护生命的一道屏障,却也充满了许多的未知,每一例患者的成功救治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全力以赴,ECMO救治或许荆棘丛生,但坚守生命的信念也终将迎来繁花开遍。相信未来,随着西京ECMO云学院系列活动的举办,能够为更多致力于ECMO技术的医生、团队持续蓄能,共同携手守护更多危重症患者生命。



阅读数: 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