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专访:整合资源 打通医疗器械创新链
编者按

2016年5月8日,首届“创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前期培训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会议室举行。会议期间,鸿时宏涛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钟伟博士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采访。  

严道医声网: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科研创新备受关注,作为投资领域专家,请您谈谈这一领域的投资现状?

钟伟博士:我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硅谷银行最新的一个关于全球医疗器械投资的报告。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2015年,在投资项目数方面,心脏和血管加上神外,三科加起来项目数占一半以上,投资金额占总数40%左右。因此,心血管或者更准确地说泛血管领域是投资最活跃的领域,这个领域也可以说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严道医声网:从投资方的角度看,您认为现在国内心血管领域的科研创新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钟伟博士:我国国内的病人总量很大,医生的临床水平在世界也是较高的。很多专家只要愿意花点时间来做,其创新想法的水平应该不亚于以色列和美国等医疗器械最先进的国家。但国内医生创新的主要问题在哪里?首先,是他临床太忙了,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搞创新;其次,他有创新的想法,但是缺乏工程技术的背景或者是资源不够,无法把想法转化成可以保护的有效知识产权,也难以向产品转化。

以色列为什么可以呢?因为以色列有一个义务兵役制。在以色列,每个人高中毕业以后都要去服兵役,很多战友就成了一生的好朋友。退役以后,他们再去读大学各自选不同的专业,有做医生的、 工程师的,以色列人口中工程师的比例是世界最高的,所以每一个医生都有一群工程师朋友,在以后创业时就会效率很高。一个医生加上一两个工程师就可以成立一个创业公司,再加上以色列国内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医疗器械第三方制造服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家只有2-3个人的小企业(CEO和CTO或者再加上一个医生作为CMO)就可以把一个创新理念转变成专利,再完成样机的制造,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验证,最后获得CE甚至FDA认证。这样一个创新闭环,从人员和资本的效率来看是最高的。

中国的医生天然缺乏这样的条件和资源,要让他们的创新思想能够高效地转化,就必须要想办法来补足这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把以色列等国家比较好的机制引进来,比如说建立创新俱乐部,让医生、工程师、投资人,知识产权工作者,政府医疗器械监管部门的官员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可以有一个沟通的平台,使任何一个创新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对接到其所需要的配套资源。现阶段,从国内整个医疗器械创新链看,我们的医生是最强的,医疗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创新意识很活跃,但是其它环节都还比较弱,例如我们的现代医疗器械产业历史比较短,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师,我们的医疗器械第三方制造企业水平也不够高。没有工程技术方面的支持,有时候好的想法或者创意无法转化成为可以验证的样机,或者可以搞一个样机出来,但批量生产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还有我们的医疗器械初创企业在融资上还面临诸多的困难,也就是说,整个链条没有打通。

因此,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把世界上最新最好的资源整合起来,让企业家、工程师多和临床医生交流,真正了解临床需求,这样的话产品才更有针对性。同时也让投资人更多地与医生和创业交流,让他们对于国内的原创技术和企业更有信心,这样才能真正把临床,产业和资本高效地串联起来,打造创新创业闭环,使国内的心血管器械创新快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严道医声网:鸿时宏涛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呢?

钟伟博士:首先,我们的两位主要创始人都有多年的行业经验,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包括投资界我们都比较熟悉,和很多专家都有非常友好的合作关系。其次,我们是最早到海外投资的中国医疗器械专业基金之一,在以色列和美国的医生,创业者和投资界都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口碑基础。特别是我们在以色列看了600多个医疗器械项目,最终投资了其中7个项目,对于以色列医疗器械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和其内在优势都非常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国际水平的工程师资源,并且打造了自己的医疗器械第三方制造企业,这些都是我们我们国家的医学创新所非常稀缺的资源。我们可以把他们引进来,为中国的医生和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创业者提供整体的服务。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心血管创新的氛围也能像以色列那样,创新成果不断地涌现出来。现在,葛均波院士发起的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有非常好的理念基础和创新经验,我们愿意配合葛院士和中国的专家们一起把中国的心血管创新事业做得更好。

阅读数: 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