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专访: 捕捉脱落弹簧圈 “筷子”比“渔网”更好用
编者按

       2016年5月8日,首届“创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前期培训会在上海举行。会议期间,严道医声网对参与此次活动进入决赛的选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张凌云博士进行了采访。

严道医声网:首先向您入围总决赛十强选手表示祝贺!请您谈谈参加本次创新大赛的项目情况?

张凌云博士:我主要从事神经介入工作,其中最常见的疾病是脑动脉瘤,也就是象轮胎鼓包鼓泡那样的血管上的异常突起,容易破裂出血致残致死。我所参观访问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1991年发明了世界首个电解脱弹簧圈(GDC)。很快这项技术就成为全球治疗动脉瘤的首选。80%的动脉瘤治疗都可以不用开刀,直接用血管内GDC填塞的方法解决。但是这个方法有一个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填塞的时候有可能动脉瘤的脖子比较粗,弹簧圈容易从动脉瘤内跑出来堵塞正常血管,如何把它抓出来,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医生们尝试了很多器械来救急,最常用的就是支架。通过导管把支架穿过弹簧圈远端并释放,就像在血管中撒一张网,回拖支架网,就可以把脱落的弹簧圈拖到导引导管里面,最后一起撤出来。 这个过程就好像捕鱼一样,但是这个方法实际上对血管的损伤比较大。 因为支架的运用原则有一点就是不能移动,而且支架很硬,通过迂曲的脑血管损伤也不小。

       我的这个想法也很简单,最初是在心导管的一位朋友帮忙下,用两个导丝同时进去想把脱落的弹簧圈勾出来,虽然最后没能成功,但是也给了我一个启发。我就想,导丝是所有介入最基础的材料,在前面加了两个小磁铁,当导丝通过弹簧圈之后,两个小磁铁吸住形成闭合回路,是不是就能很快地把弹簧圈给夹回来?因为在血管里,它都是事前盘成一圈的,脱落出来一般还是缠绕在一起的一堆线圈,所以有很多的缝隙可以插过去。这样,导丝就像筷子一样插进去,末端相吸夹住目标,然后把“筷子”旋转一下,缠住弹簧圈就可以把它拖出来了。这样,对血管的损伤最小。同时,因为弹簧圈能到的地方,导丝就可以到,所以这个方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严道医声网:您是如何获得CCI创新大赛信息的? 

张凌云博士:我是神经外科医生,从事神经介入。一直想做些创新,但是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些事情。今年4月初,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从朋友那里得知葛院士的CCI大会里有个创新大赛。当时就很激动,想这不就是我想做的事么? 但是当时已经过了截止日期,于是就抱着尝试的心态给组委会写了一封自荐信,报告了我在美国取得的一些成果。组委会的沈雳主任回信说,非常欢迎我来参赛,并告知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参与进来。于是,我把在美国做的两个项目发过去请组委会审核,其中上述的这个项目获得了组委会的认可,因此获得了参赛资格。

严道医声网:您觉得CCI平台能带给普通医生哪些帮助?

张凌云博士:大部分的医生都很忙,有些临床医生虽然有了新的想法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有些医生在自己的领域里虽然很有实力,也很有想法,但是没有人来帮助他们做进一步的挖掘。CCI平台给我们这些普通医生一个机会,通过CCI创新大赛,我认为可以使这些新的想法被企业、科技部门关注,从而促发一些新的创新。 在美国,医疗创新基本都是和医生紧密相关的。我认为CCI最大的优势就是把医生的价值体现了出来。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阅读数: 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