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率先植入潮汕地区首例和第二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保持高水平的发展态势,为人民健康幸福生活做最坚实的护盾。在王斌院长、陈业群副院长带领下,起搏电生理团队分别于2022年12月30日、2023年1月9日,独立地为两位年轻的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的患者成功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陈业群副院长团队在术中


患者信息

患者一

接受S-ICD植入手术的患者是一名45岁男性,因冠状动脉前降支严重狭窄于半月前在外院行支架置入术,术后4天患者突发室颤,经胸外按压、电除颤等急救措施后获救。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来我院就诊。根据术前评估和猝死预防相关的最新指南,该患者属于猝死极高危人群。

经系列辅助检查,该病例特点有:

(1)心肌梗死48h后发生非可逆原因导致的室颤;

(2)无起搏需求。

患者二

接受S-ICD植入手术的患者同样也是一名45岁男性, 3年前首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长期服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但这3年服药期间患者仍偶有发生短阵室速,电生理团队专家曾多次建议患者植入ICD,但由于对经静脉植入ICD的相关并发症心生恐惧,患者始终犹豫不决。起搏电生理团队一直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元旦当天早晨,患者再发心悸,通过微信向电生理团队专家倪晓彬博士咨询,倪博士考虑患者再发室速,目前极其高危,遂建议患者即刻呼“120”至急诊救治。急诊心电图提示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率高达233次/分,已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遂为患者行同步电复律。根据术前评估和猝死预防相关的最新指南,该患者属于猝死极高危人群。

两位患者预期寿命长,且无起搏需求,有对日常生活影响小和美观等诉求,为避免传统经静脉置入ICD可能导致的血管并发症风险及心室除颤电极可能导致穿孔风险带来的并发症及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经过与两位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陈院长为两位患者选用了目前全球唯一可兼容核磁全身扫描检查的S-ICD (A209)除颤器。


术前测试

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两位患者均通过了一个向量下所有体位筛查通过的标准,可以植入S-ICD。

患者一


患者二


手术过程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取左腋中线第5-6肋为预定点,切开一约6cm的切口,逐层分离至皮下,分离囊袋至背阔肌与前锯肌之间。再次于剑突左上缘1cm为预定点,切开一长约3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预埋两根缝合线,用导引针于切口间建立隧道,后引导除颤电极于皮下,固定除颤电极。用导引针导引除颤电极于深筋膜层至胸骨上窝位置,固定脉冲发生器于深筋膜层,缝合皮肤。进行DFT测试。两位患者均采用50HZ,200MA交流电方式进行诱颤,S-ICD均正确识别且65J除颤一次成功,除颤阻抗分别为66欧姆和87欧姆。缝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手术圆满成功。第一台手术耗时2小时,第二台手术仅耗时1个半小时。


术中测试

患者一

患者二


术后影像

患者一

AP

LL

患者二

AP

LL

根据Praetorian评分,在术后影响下评估。两位患者评分均为30分。(Praetorian评分越低,术后除颤风险越低,30分为最低分数),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痛感。术后送两位患者至普通病房观察,术后第二天即下地活动,两位患者均在术后3天出院。


陈业群副院长介绍,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及时识别并有效除颤是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S-ICD是在心源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其优势在于整个系统完全埋藏于皮下,不需要通过血管与心脏连接,从而彻底杜绝了血管系统相关的并发症,降低了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者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疗方案。


综合以上,S-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无CRT适应证的猝死预防患者植入。特别是静脉通路有障碍,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发生过囊袋感染或者容易发生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尿毒症、终末期肾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预期寿命10年以上,需要进行更换手术的患者;上肢活动较多,容易造成经静脉除颤导线磨损引起误放电的患者等。S-ICD为此类型患者提供了更加优异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选择。

科室介绍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 起搏电生理团队

常规开展电生理检查、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经静脉导线植入和无导线起搏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的导管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等;致力于心力衰竭的器械植入治疗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在经静脉或皮下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植入、房室结消融联合生理性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终末期器械治疗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专家简介

王斌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美国心血管造影及介入学会委员(FSCAI),美国心律学会委员(2016)委员,海峡两岸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心血管疾病质控管理分会冠心病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汕头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和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旋磨治疗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左心耳封堵和CRT三腔起搏器植入等心脏介入手术,完成各种心脏介入手术15000余例。完成2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近1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际首先发现心肌组织可以表达IgM分子,先后发表论文80篇,编译专著40本,获国家专利4项。

陈业群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副院长,社区监测科副主任,电生理团队组长。担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起搏器与电生理专业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心源性卒中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临床研究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曾获汕头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汕头市优秀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基金3项,市级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3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9篇,累计影响因子190.791。近年来率先在粤东地区独立开展二维及三维室性早搏,室速的射频消融术,三维下房速及房颤的射频消融术。

倪晓彬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留学归国人员,汕头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学组成员,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临床工作十余年,对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衰、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诊治。

萧钟波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导管消融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医师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二届心血管疾病质控管理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心律失常学组成员。

师从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彭健教授,曾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心律失常介入治疗1年,从事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介入治疗工作10余年,擅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房颤、室上速、室早、室速、房扑、房早、房速等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

吴木利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汕大附一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现担任汕大附一房颤中心联盟秘书,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201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获学士学位,并获保送研究生资格,2014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获硕士学位,2011年开始主修冠心病介入治疗,获得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资质,2018年开始主攻心脏起搏与电生理诊疗专业,至广州南方医院进修,现可独立完成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早搏、室上速、预激综合征、室性早搏、室速、迷走性晕厥射频消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等手术。

现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市级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

阅读数: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