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4日,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杨平珍主任团队独立地为一位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的患者成功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术程顺利。
手术中
患者信息
接受本次S-ICD植入手术的患者为一名66岁男性,于2016年4月18日发生晕厥、意识丧失,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予紧急电复律后恢复。2016年5月3日植入双腔除颤器。2022年11月4日行室壁瘤切除术+心室减容术+心脏射频消融术+心脏粘连松解术,术后返CCU继续治疗,ICD程控提示电池耗竭,于2022年11月14日行ICD更换术。1周前ICD囊袋破溃、流脓,破溃处可见电极导线,遂至我院门诊就诊,拟“起搏器囊袋感染”收住我科。2023年3月8日,行激光鞘电极拔除术和囊袋清创。
根据术前评估和最新指南,该患者属于猝死高危人群。且患者预期寿命长,无起搏需求,并已发生囊袋破溃、电极感染。为避免再次发生感染并发症,保留右侧静脉通路,同时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经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为患者选用了目前全球唯一一款藏于皮下,不需要通过血管与心脏,同时可兼容核磁检查的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手术过程
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筛查,胸骨左侧1cm及右侧1cm均通过测试,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手术采用二切口方法,予以患者全麻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取左腋中线第5-6肋为预定点,切开一约6-7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制作前锯肌和背阔肌之间的肌间囊袋。之后于剑突右上缘1cm为预定点,切开长2-3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预埋两根缝合线,通过皮下隧道导引针制作剑突至囊袋隧道,撤除导引针保留鞘管,将皮下除颤电极从鞘管穿出到剑突切口,撤除鞘管固定电极。再用另一个隧道针从深筋膜层至胸骨上窝位置制作胸骨上隧道,撤出隧道针,将皮下电极送入保留的鞘管,最后撕除鞘管。对所有伤口区进行有效止血,同时通过冲洗清洁所有切口,通过按摩将隧道内空气排出,避免因空气残留导致的误放电。随后连接皮下除颤器(S-ICD A209),固定机器于深筋膜层肌间位置。
术中除颤测试,采用50Hz,200mA交流电4S进行诱发室颤,S-ICD正确识别,经首次65J除颤成功,除颤阻抗61Ω,TTT时长18S。之后缝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整个手术过程顺利,耗时约1小时,患者无明显疼痛感觉,术后送病人至普通病房观察。

术后影像:AP

术后影像:LL
杨平珍主任介绍,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及时识别并有效除颤是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关键。S-ICD是在心源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其优势在于,整个系统完全埋藏于皮下,不需要通过血管与心脏连接。从而彻底避免了血管损伤的风险,降低了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者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杨平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宋旭东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余文杰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阙冬冬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学会任职:
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猝死学组成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心脏性猝死防治中心联盟委员;大湾区心脏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粤桂琼房颤冷冻俱乐部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