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CC时间』陈纪言:手术复盘+术后采访

点击链接:http://www.drvoice.cn/course/133在线观看CTOCC2017课程!

术后采访

Q: 就刚才完成的这个手术而言,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拿到这个病例的基本资料的时候的初步判断?

陈纪言教授:这个患者的手术难度非常大,其难点主要在于病变头端清晰度不够,血管弯曲处完全闭塞,路径显影不清,且曾经尝试手术开通失败,所以对待这个病例,我们一定要十分的小心谨慎,要引起自己的足够重视,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术前就将手术计划做好。这个手术对我而言,就像是面前有一扇非常厚重的大门,我们很难直接将其推开,而是要找到这扇大门的钥匙,只要能找到钥匙、轻轻一转,就能很容易的打开它。此次术前经过了读片、思考,我就和助手说过对于手术成功我能有95%的把握,可以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因为我已经找到了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找到了成功的路径。处理CTO病变就像攀岩一样,出发前就要尽可能找到可行的方案,并且要准备一些后备方案,因为首选的方案肯定也有失败的可能,有了候选的后备方案就能增加我们的信心,提高最终的成功率。现代CTO的介入理念叫做“Keep Try”,是指我们应该不断进行尝试,第一把钥匙打不开,我们就试试第二把钥匙,坚持不断尝试所得到的成功率和碰碰运气而已的成功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Q: 所以刚才在看过造影之后,您是否就已经将所有可能通过的路径就都设想好了?

陈纪言教授是的,一切都是在术前就已经计划好的,甚至对于术中要用哪些器材、器材应该摆放在哪里都经过了思考。但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病例都会按照计划发展,不过没有关系,我们还有可行率同样非常高的第二种方案,甚至第三种、第四种方案,这样就能够保证手术的成功率非常高。


Q: 您刚刚提到过这个病例的开口处比较困难,且病变长度大概有20-30mm,此次手术主要是依靠的什么技术通过病变处的?

陈纪言教授反向CART技术,这也是大多数复杂的逆向技术所选择的方案。


Q: 在选择逆向通道的时候,是否先根据造影挑选几个侧支然后再随机尝试一两个? 

陈纪言教授不是的,我们经过了挑选对比找到了一个最佳的侧支作为通道,在之前的造影结果中我们看到了2个可用的侧支通道,但在术中的造影中我们又找到了第三个更好的通道,利用这个路径,我们仅花了2min就通过了病变到达远端。


Q: 所以术前的资料仅有参考价值,最佳路径的选择还是要依靠术者在术中从各个角度对各个细节进行认真评估之后决定。

陈纪言教授认真辨析评估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我提高了术中造影的质量,注射了更多的造影剂,产生了更大的压力,进行更长时间的造影,这样能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


Q: 但会因此产生更多的射线?

陈纪言教授这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手术会因此更加顺利,时间更短,所用造影剂也更少。


Q: 找到了理想的通道之后是否还遇到了别的障碍?

陈纪言教授障碍在于正向导丝和逆向导丝距离较远,最后我们是通过导丝偏转来连接导丝的。


Q: 能否再介绍一下您对接下来两个病例的判断?

陈纪言教授对于第二个病例,我相信有90%以上的成功率,不过我刚才只进行了粗略的读片,上台之前要需要再花至少20分钟重新读片、构思。最后一个病人曾经做过造影,造影质量非常不好,但是我们经过反复读片,还是获得了一些重要信息,这个病人心梗病史,只是表现为心绞痛,但是造影的结果很糟糕,存在两支血管的完全闭塞,一是前降支二是右冠,并且在左主干的末端还有一处临界病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手术。那碰到这样的手术,通常的原则是我们去干预两个CTO中相对容易开通的,为下次开通困难CTO创造条件。这个病人右冠脉跟前降支都很困难,几乎都没有逆向的可能性。但相对来讲,前支要比右冠更容易,右冠几乎不可能开通,成功率极低,大概低于40%。我预计前降支大概有80%到85%的开通可能性,所以我们计划先把前降支完全开通,然后让病人回去休息过两到三个月,希望会有侧支血管形成,为我们提供逆向的机会。


Q: 这个病例存在搭桥的可能性吗?

陈纪言教授存在,但我认为由非常优秀的介入医生做出来的效果,应该跟搭桥的效果相差不大,尤其是中国目前缺少非常优秀的搭桥医生。


Q: 您是CTOCC的主要成员,见证了它一路成长,能否了解一下您对此的体会?

陈纪言教授12年前对CTO感兴趣的大夫少之又少。但是也可以看出葛院士很有远见,在12年前就预测CTO介入是未来冠脉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的方向,那时候CTO仍然是一个没有攻克的堡垒,能否攻克何时能够攻克还不清楚。经过12年的努力,每年都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进步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爆发,所以最近的几年中,在CTOCC的带动下,我们国家在CTO介入治疗方面发展非常迅速,跟12年前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CTOCC所做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成效非常显著。

阅读数: 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