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资讯第26期 | 通过光照也能预防恶性心律失常;新型口服抗凝药对肾脏更安全;生物素的摄入可干扰心梗诊断……

upfile

2017年12月第一周(总第26期)

 ▲我国学者的重要研究:通过光遗传学改变交感神经活性,从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

 ▲生物素可以促进头发生长,但却容易导致心梗的误诊、漏诊,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抗凝的同时还保护肾脏

 ▲经皮二尖瓣植入术效果不错,高危的二尖瓣反流患者将受益

 ▲腹型肥胖危害更大,显著增加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心血管研究的最新成果尽在尽在本期“每周‘心’资讯”。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可下载对应原文。

微信图片_20171126140503.png
心发现

通过光照也能预防恶性心律失常

  光遗传学是近年来热议的的话题之一,是指通过光控的方法调控神经细胞的活性,以此来进一步改变某种神经元的功能特性。之前已有研究显示抑制交感神经可预防室性心律失常,一项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光遗传学实现对交感神经的而调控,从而达到了预防心肌缺血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目的。这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洪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JACC》杂志上。

  经过尝试,江洪团队成功将一个名为“ArchT”的光敏感通道蛋白,通过腺病毒作为载体,植入在心脏交感神经节上。该研究,将20只狗随机分为植入ArchT的光遗传学组和对照组,通过左前冠状动脉结扎诱导心肌缺血。在光遗传学组中研究者成功通过发光二极管抑制交感神经的功能和活性,并发现延长照明时间能进一步增强抑制作用,且这些神经细胞会在结束光照后的2h内恢复正常,也就是说,光遗传学的调节效应是可逆的。对狗的心律分析结果显示,光遗传组能很好的抑制心肌缺血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尽管目前光遗传学技术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该研究已经揭示了光遗传学或许有望成为针对交感神经高反应行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有效治疗手段。下载原文

生物素用于治疗脱发,但可导致心梗的误诊、漏诊,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一则声明,提示临床医生警惕大量服用生物素可干扰医院化验检查的结果,尤其是会影响对心肌梗死诊断至关重要的肌钙蛋白以及促甲状腺素(TSH)的结果。生物素(Biotin)是一种水溶性的B簇维生素,增加生物素的摄入可以促进头发、皮肤和指甲的生长,甚至有研究显示其对多发性硬化有一定疗效。FDA在声明中指出,“生物素会导致一些化验结果不准确,容易导致误诊。例如生物素会导致肌钙蛋白的化验值低于实际真实值,从而导致心梗的漏诊,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生物素的推荐每日摄入量为0.03mg,这样的剂量并不会引起化验指标的变化。但是目前市场上在售的用于促进头发、皮肤和指甲生长的生物素产品通常每日剂量高达20mg,是推荐剂量的650倍。对于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医生甚至会推荐每日剂量为300mg。因此建议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化验检查之前询问患者是否服用了生物素,“如果患者的化验指标与其临床症状不符,医生应该考虑是否是生物素导致了其中的偏差。”下载原文



微信图片_20171126140503.png
心观点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新优点:保护肾脏

  以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是近年来抗凝治疗的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房颤患者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发表于《JACC》杂志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证实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又一优点,即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相比,NOACs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可以降低肾功能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该研究纳入了9769名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平均随访10.7个月后发现,服用NOASs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低(≥30%)的风险要明显低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同时血清肌酐水平翻倍和急性肾损伤的风险也降低了30%以上。

  据统计,目前房颤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都合并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而该研究为房颤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何选择抗凝药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也有相关专家指出,该研究中采用的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血清肌酐的水平以及急性肾损伤看似很有意义,但实际上只是一些实验室化验指标,对于患者来说是否真正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还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随访。“或许现在还没有充分理由认为患者应该全部放弃华法林,更换为NOACs,但是对于肾功能损伤高风险的患者来说,NOACs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据悉,我国部分地区,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等已经纳入医保,无疑将是房颤患者的福祉。下载原文

两种人工瓣膜在经皮二尖瓣植入术中表现良好

  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近年来世人瞩目的新兴介入治疗技术,而针对于二尖瓣重度反流的经皮二尖瓣植入术(TMVR)也开始崭露头角了,近期两种TMVI瓣膜在各自的初期临床试验中表现良好,展现出了可观的前景。

  由美敦力公司研发的Intrepid瓣膜是一种取材自牛动物组织的自膨胀式瓣膜,其初期研究纳入了50名症状明显的几乎无二尖瓣钙化的二尖瓣重度返流患者,所有的患者经当地心脏团队评估后都属于开胸二尖瓣置换术高危的患者。在进行手术的49名患者中,48名都成功接受了TMVR手术。术前有96%的患者存在重度返流,而术后仅有26%的患者存在轻度返流,并且大多数患者的心功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第二种瓣膜是取材自猪心包组织的Tendyne瓣膜,该瓣膜的特点在于其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其可以反复重新定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者纳入了30名重度二尖瓣返流不适合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其中仅有两名未能成功植入Tendyne瓣膜,术后大部分患者的二尖瓣返流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研究者表示,两种瓣膜目前都缺少与外科换瓣手术进行头对头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但初期的临床试验已经展现出了非常可观的前景。与外科换瓣手术对比的随机试验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并且计划纳入更多中危的二尖瓣疾病患者。相关专家认为,TMVR比TAVI更富有挑战性,其解剖结构、病理机制都相对更为复杂,但近年来TMVR相关的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为无数患者带来获益。下载原文


微信图片_20171126140503.png
心生活

腹型肥胖显著增加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在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率超过30%。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并可增加心衰风险。然而,又有数个研究显示,尽管肥胖是心衰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同时却可以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这就形成了令人尴尬的“肥胖悖论”。但近日发表于《JACC》杂志的一项研究明确指出,腹型肥胖会显著增加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该研究纳入了3310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将其中男性腰围大于102cm、女性腰围大于88cm的患者定义为腹型肥胖,结果有2413名患者都属于腹型肥胖。经过平均3.4年的随访发现,腹型肥胖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腹型肥胖患者的1.5倍以上。该结果与之前认为肥胖降低心衰死亡风险的研究有矛盾之处,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释腹型肥胖增加死亡风险的具体机制。下载原文

       感谢大家收听每周“心”资讯,我们下周再见。


 策  划:刘 巍 严道医声网

内容提供:刘 巍 席子惟

文字编辑:张晓静 吴 玲

后期制作:子 琪    

阅读数: 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