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资讯第31期|关于“吃”与心脏健康,2017 年有哪些重点研究?

upfile

2018年1月第一周(总第31期)

        在过去的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杂志、欧洲心脏病学杂志等著名心血管病期刊发表了许多“吃与心脏健康”相关的研究。让我们看看,在“吃”的方面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让自己从2018年开始更加健康。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可下载对应原文。

摄入植物蛋白有利于血脂控制

        植物蛋白是指从植物里提取的,营养与动物蛋白相仿,但更易于消化的一种蛋白质,典型的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就是大豆。之前就有研究显示,植物蛋白优于动物蛋白,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植物蛋白是否能够替代动物蛋白、其对血脂的影响如何却一直不清楚。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报告,对此前的112项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回顾,结果显示,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可将食用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0.16mmol/L、非高密度脂蛋白降低0.18mmol/L、载脂蛋白B降低0.05g/L。尽管这样的降脂效果还不足以与他汀类降脂药物相媲美,但是能够通过调整饮食的方法来控制血脂,何乐而不为呢?目前我们的饮食组成中大豆、坚果和豆类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的摄入量仍然很低,我们正好可以采取增加植物蛋白摄入以代替动物蛋白的饮食策略,作为控制血脂的辅助手段之一。下载原文

图片1.png

杏仁加黑巧克力、可可粉有助于降低冠心病风险

       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适量摄入杏仁、黑巧克力和可可粉有助于降低冠心病风险。该研究在不增加热量摄入的前提下,在受试者的饮食中加入了42.5 g/ 天的杏仁,18克/天的可可粉和43克/天的黑巧克力,持续四周后发现,受试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了4%,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了7%。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告诉我们,要注意的是该研究并非证实杏仁、黑巧克力、可可能够直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而是当我们进食杏仁、黑巧克力、可可粉之后,就会相应地减少其他容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物质的摄入。用杏仁、黑巧这一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来替代黄油、芝士这一类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物质无疑是有利于健康的。下载原文

图片2.png

富含橄榄油的黑巧克力或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除了杏仁与黑巧,橄榄油和黑巧也是完美搭配之一。2017欧洲心脏病学年会上公布的一项小型随机交叉研究指出,富含橄榄油的黑巧克力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该研究纳入了26名至少有3个危险因素的受试者,让受试者连续28天每天食用40g黑巧克力,但其中14天食用含有10%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黑巧克力,另外14天食用含有2.5%Panaia红苹果的黑巧克力。然后,研究人员根据受试者血清中肉碱和马尿酸的含量、血脂水平、血压、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等指标,评估受试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情况,结果发现,食用含有10%特级初榨橄榄油的黑巧克力的受试者,体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显著增加,血清肉碱和马尿酸水平显著降低,并且富含橄榄油的黑巧克力还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的水平,同时降低了血压。相关专家建议每天食用少量富含橄榄油的黑巧克力,橄榄油中的植物多酚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

喝茶,修身养性之余保护心脏健康

      茶我国普及最广的饮料之一,今年发表在《Heart》的由中国和英国科学家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探究了茶的摄入量与缺血性心脏病(IHD)风险的相关性。该研究纳入了199293名男性和288082名女性,并记录参与者的喝茶的种类、一周喝茶天数、每次喝茶克数、一天换茶叶次数及开始喝茶的年龄,平均随访7.2年后发现,和从来不喝茶的人比,每天喝茶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8%,不良冠脉事件的风险降低了10%,尽管这种减少趋势与茶的摄入量不呈线性关系。那么,不同种类的茶其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是否一样?该研究中绿茶和红茶的预防心脏病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之前证实喝茶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大多样本量较小,而多用的是红茶,而这一研究将中国人饮用最多的绿茶也包括在内了。专家认为喝茶保护心血管的机制在茶叶内含有的多酚、尤其是黄酮具有抑制自由基导致氧化反应和保护和延缓动脉硬化的作用。多酚还有抗血栓/抗炎的特性。下载原文

水果蔬菜降低外周动脉疾病风险

       我们都知道水果蔬菜是有益于健康的食物,但之前却鲜有研究探究其与外周动脉疾病之间的关系。一项发表于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的研究,在一个大的社区样本中探究了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与外周动脉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中超过20000名参与者完成了问卷调查,并通过踝肱指数筛查PAD(踝臂指数≤0.9)对外周动脉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与外周动脉疾病的风险呈负相关性,特别是在吸烟者中,关联尤为明显。每天摄入3份(供一人享用为1份)以上的蔬菜水果的人群的外周动脉疾病风险比那些一个月仅食用一次蔬菜水果的人群要低18%。下载原文


20170917092654262.png
接下来我们看看有那些不好的生活习惯 

图片3.png

囫囵吞枣危害大,还是细嚼慢咽好

       公布于2017美国心脏协会年会的一项研究提醒我们,吃饭的速度是有讲究的,贪多不行,贪快也同样危害颇多,吃饭速度过快会增加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该研究对1083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五年的随访,结果发现,吃饭速度较快的人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1.6%,吃饭速度正常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为6.5%,而吃饭速度较慢的人则为2.3%,各组之间的发病率在统计学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快速进食者的腰围、体重的增加幅度也明显更大。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进食速度过快危害健康,另一项研究纳入8941名日本成年人发现,与饮食较慢的人相比,快速进食会增加30%的代谢综合症的风险。研究者表示,“如果我们反复咀嚼食物,吃饭的速度变慢,胃发出的吃饱了的信号通过20分钟的传导过程被我们的大脑接收,使我们不至于进食过多的食物”,同时快速进食也会导致短时间内的葡萄糖波动,引起氧化应激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进一步加重高血糖,导致肥胖。

不吃早餐,万万不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早餐对机体健康的重要性已经被多次强调过,过去曾有研究提出不吃早餐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近日一项发表于《JACC》杂志的观察性研究证实,不吃早饭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了一倍,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了75%,这也是首个将不吃早餐与动脉粥样硬化联系起来的研究。研究者前瞻性地纳入了4082名年龄介于40-54岁的基础无心血管疾病的受试者,将其早餐情况分为三类,一是不吃早餐,二是低能量早餐,即早餐摄入的能量占全天能量摄入的5-20%,通常等于一杯咖啡加一块糕点或是一片吐司,三是高能量早餐,即早餐摄入的能量占全天能量摄入的20%以上,结果发现,与其他两组相比,不吃早餐的人群中男性的吸烟者比例更高,午餐摄入的能量也最多,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高能量早餐组的2.57倍。研究同时显示,高能量早餐更好,低能量早餐与之相比也会使颈动脉斑块增加约21%,俗话说“早饭要吃的好,中饭要吃得饱,晚饭要吃得少”,看来是有科学依据的。下载原文

图片4.png


20170917092654262.png
最后我们来看看,喝酒有利于健康吗?

何谓“最佳饮酒量”,轻中度饮酒保护心血管、预防心衰

       俗话说“酒行大补,多吃伤神”,曾有人提出了一个“法国悖论”——法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高,而法国人有日常饮用葡萄酒的习惯,因此饮酒可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此前已有研究证明,少量饮酒有益于心血管健康,而过量饮酒则适得其反。发表于《JACC》杂志的一项大型meta分析纳入了来自12项研究的333000多名美国成年人,再次证实了饮酒量与死亡率之间的“J”型曲线关系,即轻中度的饮酒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以降低饮酒者的全因死亡率,相反,重度饮酒则会增加全因及肿瘤相关死亡率。该研究中,轻度饮酒是指每周少于3杯,中度饮酒是指每周超过3杯但男性≤14杯或女性≤7杯,而重度饮酒指男性每周超过14杯或女性超过7杯。其中的1“杯”定义为含酒精14g,相当于半两左右的50度白酒。在此之前,《JACC》杂志也曾撰文提示酒精的摄入量与心脏左室功能存在“U”形曲线关系,即少量饮酒的人群其左室功能不全(射血分数≤40%)的风险最低。而不久前《JACC:心衰》也刊登了一项评估饮酒和心衰、房颤的关系的研究,其中指出,每天摄入20g酒精能将心衰风险降低22%,但对房颤无明显影响。下载原文

图片5.png

喝酒导致基因突变,中国人尤其危险

       近日,发表于国际顶尖科学杂志《Nature》的一项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发现酒精和内源性醛类物质会破坏染色体并造成干细胞不可逆的突变。正常情况下,酒精(乙醇)在肠道被吸收如人体后会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而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研究者首先敲除了小鼠的ALDH2基因,而后发现,在ALDH2基因被敲除的小鼠里,骨髓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次数上升了2.3倍,提示小鼠体内无法得到及时降解的乙醛让DNA变得不稳定,促进了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研究随后还进一步证实,发生突变的骨髓细胞中很大一部分为造血干细胞,而这些突变会严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理功能。

        那么为什么喝酒会尤其危害中国人健康呢?有研究显示,有超过三成的中国人缺乏降解乙醛的乙醛脱氢酶2(ALDH2),饮酒后易出现Asian Flush,也就是老百姓们常说的喝酒后脸红,上脸。缺乏乙醛脱氢酶2会导致乙醛在体内聚积,无法及时降解排出体外,进而破坏DNA稳定性,引起突变,所以说,对中国人而言喝酒尤其危险。

(本组报道参考了浙江省湖州中心医院程震锋教授的相关总结,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感谢大家收听每周“心”资讯,我们下周再见。

 策  划:刘 巍  严道医声网

内容提供:刘 巍  席子惟

文字编辑:张晓静  吴 玲

后期制作:子 琪  蒋京花

阅读数: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