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听大咖谈|范洁:ICM在术后管理中的应用

编者按:

        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植入式心电监测(ICM)已成为长程心电监测的方法之一,其临床应用也不断普及。晕厥管理指南对于心电监测,尤其是ICM的临床价值予以了肯定。严道医声网有幸就ICM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进行了采访。

微信图片_20180224203841.jpg

范洁教授接受严道医声网采访

严道医声网:

        ICM临床应用中最大的优势在哪些方面,有助于解决哪些临床诊疗的困境?请您谈一谈对ICM这一疗法发展的期望。

范洁教授:

        ICM又被称为植入式心电监测仪,可以对患者进行长时间持续监测,其应用前景非常令人期待。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病情间断发作的患者,有些患者的发作间歇较长,往往到达医院就诊时发作期已过,一些常规的检测手段如Holter等无法检测出患者发病原因,这种情况下长时间的连续监测就显得极为重要。

        ICM在临床应用中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对于反复发生晕厥的患者,在排除外了神经系统疾病后仍有晕厥反复发作的,要考虑是否为心源性晕厥。此外,对于一些高危患者通过植入ICM可以进行筛查,从而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ICM除了在晕厥诊断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外,在筛查隐源性卒中方面也举足轻重。通过ICM我们可以监测患者有无房颤发生,这对隐源性卒中的筛查意义非凡,在这一方面我们也要予以高度重视。对于级别不同、配置不同的医院,选择合适的植入路径至关重要。各个医院可以结合各自水平,通过多学科合作选择操控性最强的临床路径,实现对晕厥患者的长期随访。


严道医声网:

        近年来晕厥诊疗已经进入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新阶段,结合目前中国的医疗形式,您觉得ICM在现阶段晕厥诊疗流程中将担任怎样的角色?

范洁教授:

        如前所述,晕厥的诊断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合作。一位晕厥原因待查的患者来到医院就诊时并不一定由心内科医生首诊,因此并非所有晕厥患者均会植入ICM。现阶段对于晕厥患者的规范化诊断流程如下:首诊医生在接待晕厥患者使首先要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如磁共振、CT、脑电图、Holter等)后对患者的病因有一个大概的诊断方向,然后将患者转诊给相应的专科医生(如神经内科,心内科,心外科等)进行诊治。只有对于那些晕厥发作不频繁、常规检查均无异常表现、高度怀疑心源性晕厥且排除其他疾病的患者我们才考虑植入ICM。这类患者植入ICM可获得显著的临床获益。


严道医声网:

        新一代植入式心电监测对于房颤的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近年来在房颤诊断和监测领域应用也越来越热,从对于这一领域的应用有怎样的期待?

范洁教授: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植入ICM对隐源性卒中的筛查是非常有前景的,即对隐源性卒中患者植入ICM,判断患者的卒中是否由心源性因素导致。众所周知,约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会发生卒中。有些患者的房颤为无症状性,这些患者是发生隐源性卒中的高危人群。而且由于这类患者无症状,其危险性也就更大。通过对这些患者植入ICM,监测患者有无房颤发生,进而判断患者的卒中是否由心源性因素导致,这对隐源性卒中防治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ICM在这一领域的应用非常值得期待。

阅读数: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