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庆军:“三全模式”为胸痛中心发展提供重要方向

编者按:

  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作为目前国际上备受推崇的特殊医疗模式,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近年来成绩斐然。2016年7月,昆山市中医医院通过我国胸痛中心专家小组的严格认证,成为首家经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的县级市中医院。严道医声网有幸邀请昆山中医医院医学带头人、心血管科主任刘庆军教授和大家分享胸痛中心建设经验。


严道医声网:

昆山市中医医院是全国首家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的县级市中医院,请您就贵院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营情况进行简单介绍。

刘庆军教授:

  我们医院开展胸痛中心建设的时间比较早,是全国中医系统第二家通过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在全国仅有80多家胸痛中心的时候我们就通过了认证。一是得益于在胸痛中心建设之前,我们已经建立的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二是得益于我们昆山离上海比较近,得到上海胸科医院方唯一教授对我们的指导,所以能较早获得信息从而建立胸痛中心。

  从我们近两三年的经验来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各种质量控制指标已经达到了明显改善,比如在我们中心,从首次医疗接触,不论在什么点上,包括在120救护车上、网络医院上或是到达我们医院以后,到血管开通的时间,已经显著改善,B2B时间最快的只需要十几分钟。

  胸痛中心建设走完了这些年的道路之后,我们在想下一步工作到底该怎么推进。通过学术会议还有其他方面获得的信息,我们觉着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霍勇教授提出来的三全模式,即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确实是下一步推进胸痛中心建设的方向。换句话说,这既是胸痛中心将来发展的方向,又是胸痛中心的工作方法。

  我们昆山是全国GDP最高的县级市,经济、信息传递、交通等都比较发达,因此我们进行胸痛中心三全模式的建设,有自身客观的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昆山卫计委的领导下,积极推进胸痛中心三全模式的建设,我们今年成立了昆山胸痛救治区域性的机构,既有领导小组,又有医生的工作小组。我们的设想就是将来在昆山任何一个医院或医生,比如家庭医生或社区医生,一旦接触到急性胸痛患者,他的信息会迅速传达到我们胸痛中心的平台上,我们会根据患者所在的位置不同,引导他以最近的线路到达最近的胸痛中心,同时他的信息会被基层医院、家庭医生或胸痛中心的人分享,为将来出院后进一步康复和治疗打下基础。


严道医声网:

能否请您结合贵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并和大家分享县级市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的经验?

刘庆军教授:

  建设胸痛中心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就是要提高对于胸痛中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这个认识不但是医生层面的,也包括主管卫生系统政府官员层面的。通过几年建设,我们发现胸痛中心建设不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其他一些急救类疾病救治的模式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参考作用,这确实是一项为民工程,很多患者得益于这种模式的建设生命得已挽救,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也因此得到了明显提升。因此上至国家卫计委,下到我们苏州卫计委提出的“5.31”工程,都对胸痛中心的建设高度重视。

  除了政府的号召和支持,胸痛中心的建设还要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除了通过开会动员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外,我们还要选几个典型。比如我们昆山首先选一家基层医院进行帮扶,通过国家基层胸痛中心的认证后,以点带面来进行帮扶工作。另外,通过国家胸痛中心的认证是我们胸痛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标准,但也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要通过国家胸痛中心的认证,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建设什么样的胸痛救治模式,不可能所有的医院都能通过胸痛中心的认证,只要我们根据实际条件,力所能及的把胸痛病人救治工作做的更规范,就可以纳入到我们胸痛救治系统中来。

阅读数: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