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颤日|北欧房颤抗凝居然也不容乐观

1.jpg

世界各地的房颤抗凝现状均不容乐观

近年来全球的房颤发病率剧增,我国已成为房颤第一患病大国。据统计,目前已逾1000万人罹患房颤。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5倍以上,且脑卒中患者中约有20%-30%的原发病因都为房颤。鉴于房颤患者的高卒中风险,抗凝药物就成为了房颤患者的基础用药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但尽管如此,目前世界各地的房颤抗凝治疗和管理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

2.jpg

JAMA:NOAC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降低

近日发表于四大权威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杂志(JAMA)的一项来自于丹麦的大型注册研究统计了房颤患者卒中前后的抗栓治疗方案,并提示与卒中后接受单独抗血小板治疗或无抗血栓治疗的房颤患者相比,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房颤患者的复发性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降低

3.jpg

该研究纳入了30 626名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房颤患者(男性CHA2DS2-VASc评分≥1,女性CHA2DS2-VASc评分≥2),其中在卒中发生之前仅有36.3%的患者接受了口服抗凝药的治疗,有38.8%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而有24.9%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发生卒中后,31.3%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和43.7%未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开始进行抗凝治疗,但是仍然有37.5%的患者未服用口服抗凝药。(如下图所示)

卒中前各类抗栓治疗比例

4.jpg

卒中后抗凝治疗比例   

5.jpg

研究者同时发现,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比例会随着时间而增长。在为期10年的随访过程中,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和未进行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17.5%、21.2%和21.5%的患者再次发生了血栓事件,三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72.7%、86.4%和86.2%。卒中后接受抗凝治疗能够使再发血栓事件的风险降低19%(HR, 0.81; 95%CI, 0.73-0.89),同时与未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相比也未增加出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HR, 0.97; 95%CI, 0.86-1.10)。而对比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和未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发现二者在再发血栓事件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异。

6.jpg

7.jpg


共同改善我们的抗凝现状

该研究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房颤患者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也提示了目前房颤北欧地区患者抗凝管理的严峻形势,该研究中有四分之一的房颤患者未接受任何抗栓药物治疗,抗凝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反观我国现状,2013年的Garfield研究显示,我国约28.7%房颤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而抗血小板治疗为51.6%。

抗凝药物对于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性已经经过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但目前房颤患者的抗凝比例仍然十分不理想,房颤患者的管理不够规范化。

针对世界各地的抗凝现状,需要各国家地区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进一步做好房颤相关宣教以及心血管、大内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的协作。同心协力,共同改善我们面临的抗凝现状。

阅读数: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