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全国县级市医院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严道医声网讯:

9月1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指导下,由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谷惠敏、朱建中教授带领起搏电生理团队成功植入全国县级市医院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1.jpg

患者男性,42岁,2018年9月2日因“发作性抽搐6小时”入院。呼吸规则,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诊断为I型Brugada综合征合并自发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心肺复苏后的的二级预防,符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的I类适应证。

谷惠敏教授分析本病例特点:(1)患者为Brugada综合症合并自发心室颤动;(2) 心室颤动,心肺复苏后,属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3)心电监护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无明确心动过缓,非除颤后起搏依赖。(4) 患者42岁较为年轻,应考虑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发生感染。故决定为患者植入S-ICD替代传统ICD。

2.jpg

术前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经评估可以耐受S-ICD植入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于左侧第4肋间沿腋中线走形切开皮肤10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作10*10厘米囊袋。于剑突下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囊袋,再沿胸骨向上约15厘米处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剑突下切口,使用隧道穿引针将45厘米长的3401除颤电极从囊袋经隧道送至剑突下切口,固定电极中段,再使用隧道穿引针将电极经隧道送至胸骨上方切口,固定头端。连接脉冲发生器,置入囊袋内,以庆大霉素盐水冲洗各术区及囊袋,逐层缝合胸大肌筋膜层及皮下组织,组织胶水粘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3.png

手术圆满成功,术中首次DFT测试65J转复失败,80J转复成功,再次进行DFT测试设置除颤极性反转,65J成功转复,除颤阻抗72欧姆,耗时1小时。

4.jpg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

S-ICD是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的新技术。S-ICD电击治疗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传统经静脉ICD相同,但不直接接触心腔和血管,从而降低经静脉植入除颤导线的相关术中及术后感染风险,如气胸、血气胸、导线移位等,此外囊袋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ICD导线故障等。它为无法植入经静脉ICD的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SICD更适合年轻、不需要起搏以及高感染风险的患者,例如早先发生过装置感染的患者、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或者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的患者。

image.png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简介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江苏省重点专科。科室于1998年独立建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在昆山地区形成了以心脏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冠脉介入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室性早搏消融术、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先心封堵术)为特色,涵盖心内科其他病种,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等治疗,并形成了三级专科雏形模式,现有床位80张,并设CCU病房、心血管病介入导管室和心功能检查室。常年开设心血管专科及专家门诊,并开设了高血压、起搏器随访等特色门诊。每年门诊近5万余人次,收治住院病人约2800—3000例,开展专科介入手术近2000台,承担了昆山市大部分危重心血管病的救治任务。

科内拥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其中博士生1名,硕士生12名。近年来注重人才培养,先后有十余人次赴国内外进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业务骨干,独立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冠脉支架植入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于2016年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先后十余次获苏州市和昆山市卫生局新技术应用和科技进步奖。2013年更连续获得苏州市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科室目前有江苏省级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常务委员1名,苏州市专业副主任委员2名,苏州专业委员会委员3名,昆山市心血管病专业名誉主任委员一名,《中国高血压病》和《交通医学》杂志编委各1名,举办江苏省心血管病年会1次,举办苏州市心血管病年会1次,先后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次,省级继续教育项目3次,苏州市继续教育项目4次,多次参加江苏省及上海地区病历讨论会并获奖。

阅读数: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