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资讯80期|生娃越多冠心病风险越大;心梗后应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癌症筛查;体育运动降压效果堪比降压药……

upfile


能听的"心"闻——每周"心"资讯

自2017年6月5日正式开播以来,"心"资讯已经陪伴大家走过了79个周日

在2019年即将到来之际,"心"资讯也迎来了第80期

在此,感谢各位听众一直以来的支持

祝各位元旦快乐!

新的一年,"心"资讯陪您一起走过!


2018年12月第五周(总第80期)


 生过孩子后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升高,生娃数量与冠心病发生率直接相关

 ▲确诊癌症前5个月心梗、卒中风险飙升,心梗后应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癌症筛查

 ▲体育运动降压效果堪比降压药

 ▲胰岛素或磺酰脲类传统降糖药较新型降糖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我国心梗后平均4个小时才就医,未来任重而道远


心血管研究的最新成果尽在本期“每周‘心’资讯”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可下载对应原文

生过孩子后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升高 

1.png

近日发表于ESC旗下的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一项来自于我国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型荟萃分析显示,女性生过孩子后,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未生过孩子的女性。

该项研究纳入了10项来自瑞典(n = 1)、美国(n = 4)、中国(n = 2)、英国(n = 2)和多个欧洲国家的高质量研究中超过300万名受试者,其中发生了15万例心血管疾病,分析结果显示:有过孕产史的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较无孕产史女性高出14%(RR:1.14,95% CI:1.09–1.18,I2=62.0%,P=0.002);而且所生孩子的数量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每多生一个孩子,冠心病的风险增加5%,中风的风险增加4%。

研究者认为,怀孕容易导致腹部脂肪堆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水平升高以及全身的炎症反应,这些全身的代谢性变化可能永久性地影响女性的心血管系统,导致有过孕产史的女性在晚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以证实该研究的发现,并明确立因果关系,阐明潜在的机制。下载原文

心梗后应考虑进行癌症筛查,确诊癌症前5个月心梗、卒中风险飙升

2.png

癌症患者通常动脉血栓事件的风险也较高,据统计,确诊癌症后6个月内的心梗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无癌症的健康人群的两倍。

近日发表于Blood的一项研究则对癌症患者确诊癌症前的血栓事件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确诊癌症前5个月内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都有所增加,并在确诊前1个月达到峰值。

该研究纳入了374331名67岁或以上的癌症患者,统计其确诊癌症当天前近1年内的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发生的时间。结果显示,在癌症确诊前360天到前151天,癌症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的动脉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都相似;然而,在确诊前的第150天至前1天,癌症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缺血性中风风险都始终高于无癌症对照组,并且随着癌症诊断日期的临近,这种风险会逐渐增加;在诊断癌症前30天,癌症患者发生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是对照组的5.5倍以上(OR:5.63;95% CI: 5.07-6.25),发生率分别为0.62%和0.11% (P < .001)。

那么,这些发现是否意味着临床医生应该在老年患者发生心梗、卒中等动脉血栓栓塞事件后对其常规进行癌症筛查?

研究者认为,若常规进行筛查也有一些缺点,包括检查过程中的辐射暴露和经济成本等,但是临床医生应该明白:对于某一些病人来说应当进行筛查,例如合并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便血或咳嗽等症状的患者。下载原文

体育运动降压效果堪比降压药

3.png

数周前,2018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上重磅公布了2018年美国人民体育活动指南(第二版)该指南从各个方面强调了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健康获益,其中指出体育运动对改善心血管疾病健康尤为重要。

而近日发表于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一项大型荟萃分析显示,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规律的体育运动几乎可以像降压药物一样有效地控制血压,再次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该研究纳入了391项随机对照研究(RCT),其中197项评估了运动对控制血压的有效性,共计10461名受试者;194项评估了降压药物的有效性,共计29281名受试者;目前尚无RCT研究直接对比运动和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干预相比,体育运动和降压药物这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有效降低收缩压水平,其中降压药平均降压8.80 mmHg,运动能平均降压4.84 mmHg;总的来说,与运动干预相比,药物治疗平均降低收缩压的效果略好,但是差别不大,仅为3.96 mmHg。这一结果为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心血管健康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基础。下载原文

胰岛素或磺酰脲类传统降糖药较新型降糖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4.png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和钠糖共转运体抑制剂(SGLT-2)等新型降糖药是近年来关注的焦点。既往有研究显示这些新型降糖药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血管获益。

近日发表于JAMA杂志的一项研究,对比了胰岛素或磺酰脲类二线传统降糖药和新型降糖药的心血管安全性,结果显示,与新型降糖药相比,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都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该研究纳入了132737名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受试者都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使用了二线降糖药物,随访期间发生了3480例心血管事件,根据用药分组后的结果显示,服用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是与DPP-4抑制剂相比,磺脲类药物的风险要高出36%,胰岛素的风险则是DDP-4抑制剂的两倍。

研究者表示,尽管结果显示磺酰脲类和胰岛素类药物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但临床实践中这两种药物的占比在60%以上,远高于新型降糖药;建议临床医生在使用二甲双胍之后要加用二线降糖药时,优先考虑 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这些新型降糖药。下载原文

我国心梗后平均4个小时才就医,未来任重而道远

5.png

急性心梗后及时就医进行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最为重要的一步。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从出现症状至抵达医院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3 h(STEMI 2小时,NSTEMI 3小时),但仍有约10%的患者在发现症状的12小时以后才到达医院。

那么我国情况如何呢?

近日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子刊的一项来自我国的原创研究——China PEACE研究对我国的急性心梗患者的就医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

该研究前瞻性地纳入了来自中国21个省53家医院的急性心梗患者的数据,共计3434名患者,平均年龄61岁。结果显示,我国心梗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医院就诊的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4个小时(四分位数范围2-7.5小时);其中农村地区的间隔时间比平均水平要长39%;根据年收入分组发现,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群相比,收入1万- 5万、<1万的患者的间隔时间分别增长了16%和23%。

尽管研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一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此前我们对心梗患者的就医情况几乎一无所知;该研究也再次提醒了我们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就医效率的重要性。下载原文



感谢大家关注每周“心”资讯,我们下周再见。


策  划:刘 巍 严道医声网

内容提供:刘 巍 席子惟

文字编辑:张晓静 吴 玲

后期制作:子 琪 蒋京花   杨 薇

阅读数: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