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S2019|创新疗法 更多选择—百多力卫星会成功召开

2019年1月19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心脏起搏高峰论坛暨2019中国国际心脏起搏会议期间,百多力卫星会成功召开,国内外知名电生理专家围绕心脏节律管理方面的创新疗法和理念,共同分享经验,畅谈技术进展。

1.png

▲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徐伟教授担任主持,台湾马偕纪念医院李应湘医师、美国Mercy Clinic Shang-Chiun Lee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项美香教授以及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延春教授进行精彩授课。

2.png

▲专家主持 


李应湘教授: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解决新方案 - 闭环刺激

3.jpg

李应湘教授通过三例病例对闭环刺激(Closed Loop Stimulation,CLS)在晕厥患者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说明:

病例一为反复发生晕厥的女性患者,诊断是混合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采用起搏器介入治疗,维持患者基本的心率,减少晕厥次数及晕厥时间。病例二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反复晕厥伴随胃肠道不适的女性患者,证实为混合型迷走性晕厥。对于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采用CLS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李教授结合病例详细讲解了CLS的设定及对患者心率产生的影响。病例三为多次出现非诱发性晕厥的女性患者,给予米多君、氟西汀、强的松以及高盐饮食治疗后,仍出现晕厥。该患者证实为血管抑制主导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在进行CLS后,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通过以上三个病例、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其原理,可以证实,CLS是目前迷走神经晕厥最好的治疗方法。李应湘教授指出,2018年一项最新的meta分析,共纳入了6项闭环刺激治疗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研究,包括4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研究中,闭环刺激减少了77%复发率(P=0.000);在随机对照研究中,闭环刺激减少了72%的复发率( P=0.000)。与常规起搏相比,闭环刺激显著减少了复发性血管迷走性晕厥事件,是严重或难治性心脏抑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晕厥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4.png

陈柯萍教授点评:目前来说,晕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逐年升高,如何制定晕厥诊断流程以及多学科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晕厥患者可以从带有特殊功能的起搏器中显著获益。


Dr. Shang-Chiun Lee:闭环刺激和心房颤动

5.jpg

Dr. Lee讲到起搏器传感器设计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加速度计(感知运动)、每分通气量(感知呼吸)以及闭环刺激(感知心肌收缩力)。闭环刺激更加复杂,用心脏的心肌收缩力来决定心跳速度,与前两种设计完全不同。

Dr. Lee对CLS的原理及测量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述,CLS能够将心脏需求的生理参数转化为心率、监测心肌收缩力、通过滤波将阻抗的测量集中在导线的头端、建立参考波形、自动适应患者心脏的变化,最终使身体、心脏收缩力及心率三者同步,并避免过度充盈对心房造成影响。

2008年的PACE研究结果发现,CLS可以减少AT负荷到0.04%。而2012年的另一项研究证实,CLS能够降低房性心律失常负荷、减少房颤及卒中发生率。

4.png

陈柯萍教授点评:Dr. Lee将闭环刺激起搏器的原理、机制讲述的非常清楚,CLS可以真实反映患者不同状态对心率的需求,尤其是对于情绪负荷变化较为敏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项美香教授:兼容磁共振的左室四极电极的临床应用

6.jpg

磁共振兼容的普通起搏器已经得到普及,但是磁共振兼容的四级导线起搏器还未得到临床使用。项美香教授汇报了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参加磁共振兼容的四级导线起搏器上市前临床实验的三例病例治疗过程。

三位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其中两例合并有扩张型心肌病。结合指南中有关CRT-D治疗推荐,选择了百多力兼容MRI的四极导线CRT-D系统以及百多力Sentus ProMRI OTW QPL-75/49导线。三位患者MRI检查前和检查后CRT-D参数无明显变化,患者无任何不适。

项美香教授表示:除了磁共振兼容外,百多力左室四极电极还具有以下优点:共12个型号,为CRT不同血管分支长度提供更多选择;具有两种不同极间距的导线,各对应两种固定类型、三个长度(75/85/95cm),解决了膈神经刺激并实现最佳起搏部位、提供多位点起搏、确保不同的极间距最佳定位等,有利于提高CRT反应率。

兼容MRI的四极导线CRT-D的安全性在国外已经临床验证,在国内也进行临床试验,目前统计起搏参数变化均不明显,未出现植入起搏系统和MRI过程可能相关的严重器械不良事件,该系统在中国受试者的安全性得到证实。

7.png

徐伟教授点评:通过典型病例我们了解到,兼容MRI四极导线还具有很多优势,有不同的尺寸、提升对患者血管的匹配度,为个体化手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梁延春教授:射血分数减低伴RBBB患者的生理性起搏治疗

8.jpg

对于EF≤35%、QRS时限>150ms的RBBB心衰患者应该如何实现生理性起搏?梁延春教授对以上临床上还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生理性再同步起搏治疗的关键,是替代或恢复受损的右心希浦氏传导功能,同时保留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左心希浦氏传导。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治疗方案:(1)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纠正RBBB;(2)与左心希浦氏传导系统自身下传心室激动同步的单右室起搏。

如需进行与左心希浦氏传导系统自身下传心室激动同步的单右室起搏,必须具备有除颤功能的CIED,进行与左室希浦氏下传心室激动同步的单右室,心房感知后右心室起搏要提前左室30~50ms,因此植入心房感知电极导线是必须的。但是最佳的选择是DX系统具有心房感知功能的型单腔ICD。梁延春教授强调:对于射血分数减低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生理性起搏治疗可以植入DX-ICD,既能纠正RBBB又可预防猝死。

在授课的最后,梁教授对DX 系统的优点进行了总结:DX系统的心房双极感知设计保障长期稳定的心房感知;DX系统为单腔ICD系统,较双腔ICD系统有更低的并发症及死亡率;DX系统同时具备单双腔ICD的优势。同时梁教授提醒大家注意,DX系统不具备心房起搏功能,不适用于需要心房起搏的病人。

9.png

宿燕岗教授点评:射血分数减低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采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纠正RBBB和与左心希浦氏传导系统自身下传心室激动同步的单右室起搏,方法具有创新性,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梁教授在生理性起搏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应在具有条件的情况下非常谨慎的开展,并不是临床常规治疗手段。


结语

此次会议共有四位专家结合具体病例与最新临床研究为与会者带来了闭环刺激在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和房颤患者中的应用、兼容磁共振的左室四极电极的临床应用以及射血分数减低伴RBBB患者的生理性起搏治疗等精彩内容。

我们看到,我国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正在更加快速地发展,这离不开领域专家在临床上的不断探索,也离不开产品、技术和疗法的不断创新。希望未来,百多力公司能够继续研发更多创新疗法,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更先进的解决方案。

阅读数: 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