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19重磅|PIONEER-HF: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迎来新证据

作者:刘巍 高雅楠(北京安贞医院)

1.jpg

  新奥尔良ACC2019再传重磅消息,血管紧张素受体和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Sacubitril/Valsartan)是近年来心衰患者药物治疗的新选择。此前,PARADIGM-HF试验已经证实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中的疗效,但在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丞待证实。此次ACC 2019年会上公布的PIONEER-HF研究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降低NT-proBNP水平和减少8周时次要终点事件方面(死亡、心衰再入院、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或列入移植名单)均优于依那普利,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的结果目前也已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EJM。

图片1.png

研究简介

  研究背景:美国每年因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入院的患者多达1,000,000人。目前沙库巴曲/缬沙坦在这类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未可知。

  研究方法:PIONEER-HF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从美国129个中心纳入了881名左室射血分数(LVEF)≤40%、NT-proBNP≥1600 pg/ml或BNP≥400 pg/ml的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将其随机分配到沙库巴曲/缬沙坦组(目标剂量为97mg沙库巴曲+103mg缬沙坦,每日两次)(n=440)或依那普利组(目标剂量为10mg 每日两次)(n=410)。研究的主要有效性终点事件为从基线至服药4周和8周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安全性终点为肾功能损害、高钾血症、有症状的低血压以及血管性水肿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研究随访8周,患者平均年龄为61岁,其中28%为女性。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NT-proBNP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平均降低程度显著大于依那普利组。 

图片2.png

  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值与基线值的比值在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为0.53,而依那普利组为0.75(变化率:-46.7% vs. -25.3%; 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与依那普利组比值:0.71;95% CI :[0.63-0.81],P<0.001);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的早期下降较依那普利组更为明显(变化率:0.76;95% CI:[0.69-0.65])。

  次要终点方面,沙库巴曲/缬沙坦组TnT水平下降更为明显(-36.6% vs. 25.2%, p < 0.05),心衰再入院率也较低(8.0% vs. 13.8%, HR 0.56, 95% CI 0.37-0.84),而肾功能恶化(13.6% vs. 14.7%,P>0.05)、高钾血症(11.6% vs. 9.3%, P > 0.05)、症状性低血压(15.0% vs. 12.7%, P > 0.05)和死亡(2.3% vs. 3.4%, P > 0.05)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

图片3.png

  8周后,两组患者均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4周,结果显示依那普利组的患者NT-proBNP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下降(-18.5% vs. -35.8%)。

  结论:对于因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入院且射血分数下降的患者来说,启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以更好的降低NT-proBNP水平,同时肾功能损害、高钾血症、有症状的低血压、血管性水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依那普利组并无显著差异。


专家点评

  PIONEER-HF研究结果证实,对于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来说,沙库巴曲/缬沙坦降低NT-proBNP水平的效果更为显著,而且这种效果在服药第一周后就开始显现出来。除此之外,TnT水平和心衰再入院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高钾血症、低血压等不良事件却并未显著升高。

  沙库巴曲是一种脑啡肽酶抑制剂,与单独使用RAS阻断剂相比,二者的组合在非卧床的心衰患者中具有显著获益。PIONEER-HF研究将这些发现扩展到住院患者中,但该研究选择了NT-proBNP水平作为替代终点,未来我们还需要以临床事件为终点的更大规模试验。

阅读数: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