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会2019|陶凌:追逐世界,探索西京“心”路

1.jpg

第二十四届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暨西京- Mayo Clinic心血管病学新进展研讨会7月24日~27日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国内外心血管专家参与,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大会即将开幕之际,严道医声网有幸采访到大会主席、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陶凌教授,听听她对本次大会的介绍,以及对心血管学科发展的独到理解。


严道医声网:作为大会主席,您觉得本次会议的课程安排及论坛设置有什么亮点?

陶凌教授:

作为综合性培训会议,需要综合考虑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医生的需求,所以在课程上既要设置培训内容,又要设置领域新进展。我个人认为本届会议主要有4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临床研究专场。临床研究是支持医生们不断纠正错误治疗策略的动力。临床研究专场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告诉大家如何来解读临床研究。二是要会做临床研究。很多医生虽然门诊量大,却没有系统利用病人资源总结经验,不会设计研究思路。因此,我们把国内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专家请过来,介绍临床研究案例以及设计思路,解读研究结果,帮助年轻人更好理解临床研究,更快地成长起来。

第二个亮点是心血管影像专场。我们以病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同样是心血管病,到底我们需要多少种心血管影像来进行指导。有些高龄病人综合了多种疾病,这时候就需要多种影像手段,包括超声、CT、磁共振等等。只有多种影像结合,才能对病人作出一个全面的判断。

第三个亮点是CHIP。CHIP定义为复杂、高危、有介入指征但外科治疗也束手无策的患者,这类患者以往都会被放弃。随着介入技术与器械的发展, CHIP患者的治疗已成为了可能。从西京医院的经验来看,如果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等病人出现并发症或者心衰等之后再植入,临床效果会好得多。

第四个亮点是结构性心脏病。整个西北地区在瓣膜病介入方面做的都比较少,我们希望能够让大家对瓣膜病的治疗,特别是介入治疗的新进展有所了解。这对于基层来说同样很重要,基层医生可能暂时没有条件做介入手术,但是也需要知道这个方法,不能面对病人束手无策。此外,我们还将请心外科的医生带着离体心脏来做演示。为了减少病人的出血,医生学会血管缝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会手把手教大家血管缝合。


严道医声网:您觉得对于心内科医生的基本功要求有哪些?

陶凌教授:

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要能够准确地找到病人症状的病因。诊断不能仅仅拘泥于造影,不能因为冠心病的发病率高,就不考虑其他的一些病种。现在,尤其是在多种病因的情况下,一些医生对病人症状来源中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会产生一些疑惑。这种疑惑产生的原因就是对于心脏超声、胸片等检查手段的认识不足。 

这些基本功如果不掌握的话,就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风险。有多少的病人是因为我们的诊断出了问题,而出现了治疗效果方面的偏差,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严道医声网:您认为基层开展PCI诊疗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陶凌教授: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基层开展PCI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尽快开通急诊PCI,以及进行简单的PCI治疗,挽救病人血管,减少病人奔波。

我认为基层是必须要开PCI的,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个急症,如果病人出现心梗基层不处理,长途转运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损害。但基层目前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急诊病人的循环支持、围术期的管理等。我认为基层的难点不在于手术本身,而在于怎么样来完善病人的围术期的管理。另外,基层最重要的是先把血管开通,开通之后如果还有其他的复杂冠脉病变,我建议一定要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再去操作,贸然行动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危害。


严道医声网:您作为西京医院心内科的带头人,能不能介绍西京医院的心内科如何做到与国际接轨?

陶凌教授:

我想提一下西京医院心内科在人才培养以及临床工作上追求国际化。首先不仅仅是在手术量上国际领先,更重要的是手术技术国际领先,我希望的是只要国际上有办法能治疗的病人,西京医院就有办法治疗。只要是同一类型的疾病,我们的治疗水准是不低于国外,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达标。另外,对于重症病人的救治救助能力也是必须要达到国际标准,病人经过治疗后,生存期有没有延长,生活质量有没有提高,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在临床研究上,西京医院也非常重视。这几年,我们牵头了全国多个中心的冠脉临床研究,其中就包括了介入无植入。我认为介入无植入是一个方向,比如说不能长期抗凝的病人,比如因为工作需要不能植入支架的病人。所以最重要不是思考接不接受它,而是思考怎么样把它做得更好。我们也会把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临床研究的一些结果尽快公布。

关于人才培养方面,西京医院这几年总共培养出4位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这在全国的心血管中心都不多见。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在早期就对每个医生的特点、个人兴趣等做了详细了解和分层。如果他对基础研究感兴趣,我们就全力去支持他去做基础研究。如果他对临床研究感兴趣,我们也建立数据库进行支持。

我们引导医生向不同的专业化发展,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同样重视,两个都要抓。这样的人才培养政策其实很值得一些市级医院去借鉴,他们总认为自己没有条件去做科研,其实只要有想法,什么样的地方都有条件做科研。


严道医声网:现在业界有人提出了“医研分开”的观点,您怎么看待?

陶凌教授:

我觉得如果一个医生不懂研究的话,就是一个“灾难”。所有的医生都是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一个医生可能没法亲手做一个实验,但是不能不了解学术、不了解科研的最新进展。举个例子,为什么三甲医院更青睐985、211的博士生,根本原因是对于学术的渴望与眼界。

一个懂学术的医生,他的发展和一个不懂学术的医生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其实我们最害怕的是一些医生照猫画虎,他们不读文献也不懂科研,人云亦云只是一个熟练工,从本质上来说和车间流水线工人没有区别。有些医生完全没有临床科研能力,技术再熟练也会出问题,因为一个错误的治疗策略只会让病人越治越差。医研结合其实不是外界强加给医生的必备条件,而是一个有成就医生的必然追求。学术与技术是分不开的,仔细去看现在成功的这些医生,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学术,而且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学生。

阅读数: 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