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ELCA为优化CHIP介入治疗提供新选择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作为国内最早探索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CHIP)治疗的专家之一,在综合应用各种新型技术进行CHIP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次,李妍教授就新型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Excimer Laser Coronary Atherectomy,ELCA)在CHIP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做精彩分享。


  激光治疗冠脉疾病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早期的并发症较多,加上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激光治疗冠脉疾病的方法逐渐被淘汰。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改进、PCI适应证和难度的增加,新型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ELCA)问世,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断得到验证。

“冷激光”,让ELCA术式更安全

与外科所用的激光不同,ELCA应用CVX-300准分子激光系统发射激光,并通过专用光纤导管把激光传输至病变部位。光源为308nm波长的冷激光,功率3-5W,工作温度为50℃,吸收深度仅50um,产生的热效应更少,对靶病变和非靶病变的损伤最小化,因而安全性更佳。

ELCA的作用机制:光、声、气泡三管齐下

  过去,我们认为ELCA主要通过光化学效应、光热效应和光机械能效应三种作用机制产生消融作用。近年来一系列研究的开展使得我们对ELCA的作用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光波效应

  ELCA通过激光脉冲产生光波效应,可以打破分子键,对病变进行修饰(debulking),在分子水平上产生消融作用。

声波效应

  每一次激光脉冲产生的同时伴随着声波的产生,而由此产生的声波可以对较硬的斑块产生修饰作用,例如钙化斑块,从而改善血管管壁顺应性。

空泡效应

  通过体外试验我们还发现,每一次激光脉冲发射的同时还伴随着气泡的产生,而这种气泡的扩张和爆裂以及由此带来的空洞效应,可以打破直径小于红细胞的物质,增加管腔获得,对混合斑块产生修饰作用。

1.jpg

ELCA的作用机制

激光光纤导管尺寸多样,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

目前冠脉治疗领域ELCA所用的激光导管有4种尺寸:0.9mm、1.4mm、1.7mm和2.0mm,根据病变情况和血管直径可以选择不同尺寸的激光导管。0.9mm的激光导管直径小,适合于通过性较差的病变;1.4mm的激光导管通常用于常规减容和开通病变;1.7mm的激光导管多用于桥血管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2.0mm激光导管直径较大,适合于大直径的血管。

ELCA为优化CHIP介入治疗提供新选择

美国FDA批准的ELCA适应证包括:L(长病变)、I(ISR)、S(桥血管病变)、T(CTO)、M(中度钙化病变)、O(开口病变)、P(球囊扩张失败的病变)。目前,我国介入医师主要将ELCA用于球囊或导管难以通过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和闭塞病变以及桥血管病变。

CHIP病变是指高危复杂病变,其治疗难点在于病变难以通过或难以处理。ELCA可以辅助导丝建立通路,使得球囊或导丝难以通过的病变更易通过。此外,ELCA通过其特有的作用机制发挥预处理效果,可以汽化闭塞组织,松解钙化斑块,使后续支架可以获得更好的通过性、扩张性和贴壁性,优化手术效果。

病例分享——ELCA在CHIP病变中的价值

Case 1:ELCA解决支架膨胀不良问题

2.gif

3.gif

Case 2:旋磨有风险,ELCA消融钙化闭塞病变

4.gif

5.gif

6.gif

7.gif

Case 3:ELCA开通桥血管病变

8.gif

9.gif

10.gif

11.gif

Case 4:开口病变

12.jpg

Case 5:ELCA开通ISR病变

13.jpg

Case 6:与药物球囊强强联合,治疗ISR病变

14.jpg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Case 7:ELCA,处理中度钙化病变的利器

15.jpg

Case 8:ELCA处理急性血栓性病变安全性更佳

16.jpg

ELC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前不断得到认可。对于CHIP病变,一般的预处理手段如球囊扩张,无法获得很好的效果,ELCA通过其光波效应、声波效应和空泡效应,可以对病变进行修饰,改善血管管腔顺应性,从而提高CHIP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阅读数: 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