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李成祥:探索CTO-PCI中国特色要有“Plus Ultra”精神

1.jpg

Plus Ultra

世界级战略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的赫拉克勒斯之柱上,有这样一句警示语——Non Plus Ultra,意为“此处之外,再无一物”,表示海格力斯之柱就是已知世界的尽头。

后来,更多人只取“Plus Ultra”作为格言,鞭策自己不再止步,迈向更远方,追求进一步的超越。

近日,以这一格言命名的CTO-PCI Plus Ultra系列学术活动将拉开大幕,这一命题究竟有何深意?作为CTO-PCI术者,应该如何把“Plus Ultra”精神落在自己的事业之中?

就此,我们采访了本次活动的核心专家——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成祥教授。

2.jpg


超越技术局限

顽强斗志砥砺的“成长三部曲”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曾被认为是冠脉介入领域的最后堡垒,它涵盖了所有的PCI治疗的难点,左主干、主干分叉病变、钙化……

但它又是每位冠脉介入治疗医生无法回避的一个疾病。

谈到当初将主攻的矛头指向CTO时,李成祥坦言,作为从事PCI的医生,如果做的病例数足够多,就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CTO。以自己为例,十几年来每年的PCI例数均在1000例以上,按照疾病发生规律,CTO的发生率在15%左右,如果能够开通血管,对于患者将来的预后肯定大有帮助,对于一些病人甚至就是起死回生。因此,作为医生只能不断挑战极限,勇往直前。

李成祥将自己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

我们看到在每个阶段

砥砺他前行的都是这样一种“Plus Ultra”的精神

初生牛犊不怕虎阶段

2011年以前,由于自己还是初学者,加之相关的器械、技术还不成熟,失败的病例很多的。“失败的病例在早期非常多,而且有很多非常沮丧的时候,但是老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我个人来说,失败是暂时的沮丧,但更激发了下一次挑战的斗志。” 李成祥说,每次失败后,自己都会去回味,寻找失败的原因,这样在遇到类似病例时就能有更好的预案。

爬坡阶段

在开始的阶段,手术成功率可能仅有50%~60%。2011年以后,李成祥进入了这个他所谓的“爬坡”阶段——手术成功率提高到了80%~90%左右。但在他眼里,这却是一个最困难的阶段——技术提高到一定水平,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

导致这一阶段失败率难以降低的还有器械方面的原因,比如在开始开展CTO-PCI逆向治疗时,医院还没有逆向开通专用的导丝和微导管,超声辅助条件也不具备,加之当时国内可供交流和借鉴的经验还比较有限,都使得成功率的每一点提升都显得格外艰难。

当时,在很多人眼里80%~90%的成功率也不算差,但李成祥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曾经打了个比喻,对于成功或失败的比例,要看从什么角度看。从成功率来说,似乎92%的成功率和85%的成功率差别不大,但是如果调过来,按失败率来算, 8%的失败率和15%的失败率就是天壤之别。而对于导弹发射或精密制造来说,成功率必须是99.9%、99.99%。”

渐入佳境阶段

“大概在2016年,我的CTO-PCI成功率突破了90%。最主要的突破是通过5年左右的积累,对逆向开通的认识和掌握有了完全不同的体会。”李成祥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突破,一是通过大量的病例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二是与国内外专家同行的交流,对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他们对新技术、新观念、新器械的应用让我学到了很多。”三是国内外成熟术者、专家的高成功率的激发作用。

“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可能世界纪录开始是10秒,后来逐渐变成9秒7、9秒8、9秒6,但这样的极限一定是有的。”李成祥教授表示, CTO-PCI成功率的提高也是有极限的,但是自己喜欢挑战极限,这就是选择CTO-PCI的最大动力所在。

随着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CTO患者主动找上门来。现在,李成祥一年的PCI手术病患中,CTO患者的占比已经达到了40%左右。


超越成功局限

我们应该有更多自己的思考

3.jpg

李成祥教授进行CTO-PCI手术演示

近年来,李成祥教授在CTO-PCI方面的经验受到了全国各地CTO爱好者的广泛欢迎,不仅邀请他做手术示范和讲课的会议和医院络绎不绝,而且他的“正向导丝技术的十条应用秘籍”“ADR技术之我见”“CHIP开展经验”“意动心随——分叉病变导丝选用”等文章和课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谈到成为CTO-PCI优秀术者的秘籍,他认为,作为综合技术的体现,CTO-PCI不仅表现在手术本身,更是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复合体,成为一个优秀的CTO-PCI术者,首先必须要有对CTO-PCI的热爱和执着,其次必须在技术层面拥有一定的积累,此外还要得到必要的时间、器械和团队支持。

在他看来,在实践中,没有两例一模一样的CTO,所以对于CTO术者而言,与CTO病变的每一场“战争”,面临的都是不同的“敌人”。

“为什么相似的病例,有的就做成功了,有的就做不成?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其中的机制可能和当初设想的并不一样。”李成祥认为从知与行的角度也可以将自己的学术发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知易行难,然后是行易知难。现在自己已经走过了知易行难阶段,进入了行易知难阶段,也就是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原理方面找到成功背后的原因。

他说,作为医生,要善于从特殊的病例中发现新的技术突破点。

例如现在很多医生都非常喜欢球囊辅助的微夹层技术——BASE技术。在早期遇到这种右冠CTO病例时,在不经意之间造成了一个大夹层,最后利用这个夹层不经意做成了。大家很开心,把它当作意外之喜,但没想过主动利用这种特殊的现象进行技术突破,而国外的专家却从中提炼出了新的技术方法。“我们每年做CTO的病例太多了,应该有更多的自己思考。”

其实,李成祥自创的软硬导丝结合、正向逆向互补、旋磨切割辅助的CTO开通策略已享誉业内,但他仍然谦虚地认为自己在原创技术方面的贡献还不够。而且对于小编提出“中国医生手术量太大了,因为太忙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的观点,李成祥并不认同,他认为之所以在原创方面中国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缺乏创新方面的训练,使得大家在面对要创新机遇时不够敏感。其次是缺乏创新的动力,满足于完成了多少的病例,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超越繁荣局限

实现临床和研究的两个“回归”

在CTO-PCI路径方面,原来主要是欧美流和日本流为主导,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医生技术的快速提升,“中国流”的优势也开始凸显出来。从推广方面看,在技术进步和新器械的推动下,CTO-PCI也开始在全国普及,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各地医生对于

尽快掌握这一技术也表现出了一种极大的热情。

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中国的CTO-PCI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李成祥表示,

在实现超越,挑战极限的同时,现在要开始探讨“回归”之策。

他所说的“回归”之策,包括这样两个方面:

回归临床

作为一个术者,不应该单纯追求技术上的成功,还要追求临床疗效上的成功。

李成祥回顾自己从热情高涨地开展CTO-PCI到现在,可以看到有些病例虽然在技术层面是成功了,但临床上却是失败的。“很多研究都表明,无论是慢性闭塞,或者是亚型性闭塞,一些病人在开通CTO后,并不能够改善预后。”因此,作为医生,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而不是单纯地从技术层面来考虑是不是能够开通CTO。

回归研究

不能一味地沉迷于个案的成功,而应该更多地寻找内在的规律性。

“在这点上,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意大利的一位心血管专家。他一年做的病例非常有限,但能够通过几年的资料总结并想出新的点子来,确实值得学习。我们有这么多的临床病例,更应该好好地去挖掘,找出一些理想的做法。” 李成祥说,我们每一位中国医生,不能仅满足于自己手巧,能够把别人做不成的病例做成,更要从中总结出自己的做法,通过数据去证明它的有效性。


超越自我局限

更多人同行,才会走得更远

在接受采访时,李成祥表示:艺无止境,希望能够和更多有志于做好CTO-PCI的医生携起手来,共同奔向远方。

谈到即将举行的CTO-PCI Plus Ultra系列学术活动,李成祥表示,不敢说通过这一活动让接受培训的术者技术达到极致,但起码要更加精致。

具体而言:

一是希望通过实践进一步优化目前的CTO-PCI治疗理念和流程,真正落实“三化”的理念。

二是针对有挑战性的病变,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他希望将自己在器械、技法方面的创新和改进展现给同行,让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到中国医生与欧美医生和日本医生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找到未来的突破方向。

“现在,各种会议的交流很多,也很频繁,但是我觉得还是不能满足于简单地重复或实践现有的观念和技法,而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效的做法推广普及。”李成祥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医生携起手来。

“我对美敦力公司的‘Further, Together’(一起走,才会走得更远)这一口号非常喜欢,在CTO-PCI的发展中,也需要更多有经验的术者走到一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但知识不是秘密。我们要通过这种分享与合作,把大家好的想法、观点和技法,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有效地传播开来。”李成祥表示,活动将更多借鉴欧美的workshop形式,并吸收日本、中国台湾学徒制的一些经验,真正使参与者的CTO-PCI技术得到较大的提升

“现在,很多的CTO-PCI手术演示,都采取的是一位专家带一个生手来做的形式,很少看见有经验的助手。我个人觉得这种形式的效果不太好,因为生手很难完善地配合手术,更不能够为专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而对于手术专家来说,这常常是很重要的。” 李成祥还表示,如果希望更快地学到CTO-PCI手术的真谛,就应该鼓励更多的学员进入导管室内进行现场、实时观摩,而不是仅仅站在控制室或观看网络直播。

“这些形式也很好,但毕竟和在导管室现场的感觉完全不同。” 李成祥表示,CTO-PCI Plus Ultra系列学术活动的手术演示中,他希望能够让更多学员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观摩。

4.jpg

CTO-PCI Plus Ultra

首期活动即将启航

5.jpg

这趟航班

将为广大CTO-PCI爱好者带来怎样的头脑风暴

又将如何带领我们

打开CTO-PCI新世界的大门,迈向更远方

值得大家期待!

阅读数: 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