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TAVR团队的建设以及经验介绍|中国结构周2019

1.jpg

2019年10月8日

2019年10月8日,中国结构周2019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学会议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的主持下,来自美国的侯东明教授,嘉诺撒医院香港亚洲心脏中心林逸贤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唐熠达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叶志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洪亮教授等知名结构性心脏病专家,围绕“TAVR团队的建设以及经验介绍”展开精彩的圆桌讨论。

2.jpg

“TAVR团队的建设以及经验介绍”圆桌讨论现场

TAVR团队建设是推动结构性心脏病发展的关键

候东明教授:各具特色的极简化TAVR团队建设

3.jpg

侯东明教授精彩发言

TAVR团队不同成员间如何相互协作、高效运转,推动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确确实实是需要大家一起进行认真讨论的问题。传统的心脏团队包括介入医生、影像科医生、超声科医生、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护士、厂家技术人员等等,人员结构复杂、数目庞大,但完善的团队对行业的进展非常关键。近年来,随着治疗经验增加、器械更新换代、技术创新进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朝着更加便于操作、更加个体化的趋势发展,简化将是TAVR团队建设的主要方向。根据每个地域特点和经济差异,不同医院的团队建设将会各具特色。在TAVR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人员组成是在不断改变的,以前需要手术室全麻、需要超声医生辅导、外科医生提供技术支持,现在可在局麻清醒状态下治疗,介入医生也可自行进行超声操作,减少了对麻醉科和超声科等其他学科支持的依赖。


林逸贤教授:病人为先、技术第二、个人第三

4.jpg

林逸贤教授精彩发言

十年前、现在和十年后,整个团队构成和分工在不断动态变化,但是毫无疑问,基于结构性心脏病特点,一旦出问题,就是一场灾难。我们构建了亚洲第一个TAVR团队,在建立团队之前,必须要搞清楚理念。“病人为先、技术第二、个人第三”是我们团队一直倡导的理念。病人为先是指治疗策略的确定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病人个人意愿和最大获益的基础上。技术第二是指要主动学习和创新,使用和普及最新技术、积累经验,推进学科领域的进步。个人第三是指要兼顾内科、外科医生的工作,基于患者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个人获益。团队的概念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中一直存在,各科之间一直相互配合、分工清楚,但是只负责单独一件事情。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内外科的区分将会越来越模糊,在内科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外科技术的进步,共同推进治疗技术的进步,TAVR团队才会更加成熟。


唐熠达教授:加强内科、外科两栖人才的培养

5.jpg

唐熠达教授精彩发言

以疾病为中心,加强相关学科学习;进行危险分层,制定紧急处理措施。对于超声科、影像科和外科医生来讲,需要关注的疾病非常多,对结构性心脏病了解有限。以疾病为中心,是指TAVR团队中,要去相关科室学习结构性心脏病或影像学和超声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外科处理等。对于综合能力很强的大医院来讲,技术成熟、器材完善、后备可靠,具备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和非常强的风险处理能力,可以对团队进行精简。对于一般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TAVR治疗的开展和TAVR团队的建设,要采用阶梯前进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危险分层和筛选,要构建尽可能完备的TAVR团队,出现紧急情况确保可以有效处理。


叶志东教授:内外科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6.jpg

叶志东教授精彩发言

心脏外科成长周期非常久,如何保持和提升手术技术和能力,是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选择外科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少,心脏外科面临着人才储备少、患者数量少、技术创新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外科治疗的倒退。但无论介入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肯定会有外科治疗的需要,如何保持和提升外科治疗能力也是TAVR团队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TAVR团队这个话题是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中最需要讨论也最难讨论出成果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亟需建立一种机制,让内外科从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总结

TAVR团队建设中,加强学习至关重要。在团队的建设中,重新学习第一步,不可能每个领域都很精通,但需要不断去学习,尤其是影像科学习,必须要对影像非常了解。TAVR团队的建设,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极简式手术可以简化到什么程度、哪些又是必须存在的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TAVR团队建设中,注重Leader选择。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和意愿,如何去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对于这个问题内科和外科医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最终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式,陪审团制度是不适合的,这就要求团队Leader内外科经验丰富、有公允心,要求团队有凝聚力,才能确保患者获益,促进团队快速成熟。

在这次对“TAVR团队的建设以及经验介绍”探讨中,发现TAVR领域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显著增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达成共识,加强培训,提升影像、内科、外科的综合能力,包括疾病整体评估、手术处理以及术后管理等。

阅读数: 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