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ADR丨李成祥:匠人匠心—中国首位ADR 200例术者

1_副本.jpg

古龙先生著作小说《三少爷的剑》里,有一个绰号“剑痴”的人物——燕十三。燕十三是位绝世剑客,毕生只有他的剑和“复仇”两个心愿,其他事情引不起他的一丝兴趣。

在如今的心血管冠脉介入领域,也有一位“医痴”一般的人物,他把他接触并认可的每一项技术都研究的很透彻,他就是李成祥教授。

如果要评选中国CTO-PCI学界最勤劳的“劳模”,李成祥教授一定位列其一。从事PCI的十几年来,李成祥教授每年的PCI例数均在1000例以上。“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教育青年医师的一句话。

2011年以前,李成祥教授坦言自己当时是个CTO初学者, 加之相关器械技术的不成熟,失败的案例远比现在多。

2016年,李成祥教授的CTO-PCI成功率突破了90%。

这五年时间的蜕变,一方面是大量的病例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内外专家同道的交流。

“我在实践交流中有两个感受,第一是葛均波院士牵头的CTOCC对中国CTO-PCI技术的推动,CTOCC强调的规范化和流程化让我受益匪浅。第二是意识到了过度的追求开通血管,会让患者不得不去做支架调整,远期疗效较差。”

如今中国CTO介入治疗的进步是世界同道有目共睹的。李成祥教授称进步离不开我们当初学习了国外的经验和理念,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过头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2.jpg

在刚刚过去的CBS2019会议上,李成祥教授进行手术演示,并和会场专家深入交流


我与ADR技术的不解之缘

众所周知,组合技术是成功开通CTO的保证。目前欧美、亚太以及中国的CTO—PCI推荐流程均包括正向、逆向和ADR。ADR是近年来兴起于欧美地区的CTO开通技术,以“颠覆传统”的理念著称。欧美ADR的占比能达到20%~30%,而亚太地区却极少使用ADR。

中国ADR之路是艰难的,从2012年问世到2015年在中国初次尝试,再到今年才真正被大家所接纳。

李成祥教授是中国第一位ADR手术超过两百例的术者,曾经有国外术者是这样评价李成祥教授的:“他把ADR技术推向了极限。”

然而他在2016年以前还对ADR技术一无所知:“2016年4月,有位外国医生来我们科做了7例PCI,其中只有一个做了逆向,其余的都是ADR,而且血管开通还特别快,我当时就被ADR的神奇所吸引了,我要试一下。”

好学而又刚强的李成祥教授看到这位外国医师很年轻,便先让助手与其搭台手术。“我看他们做的过程很简单,这么年轻就能做到,所以在惊叹ADR的同时也对ADR产生了轻视的态度,觉得这应该是一门很容易学习和掌握的技术。”

现实很快就让李成祥教授意识到了问题:“这一年陆陆续续来了其他几位专家,结果手术成功率却下降了,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疑惑,ADR到底行不行?是不是太粗暴了呢?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加上冷静的观察和病例复习,我得出了三个结论:

第一ADR是有必要的,第二ADR是有适应证的,第三ADR是有诀窍的。”

“我们没有科学客观地讲出ADR的机制,而是把ADR当做神技一般看待,这必然会导致一次ADR的失败就可以让它从巅峰到谷底。此外国外患者与中国患者的CTO病变在生理上就存在着差异,我们学习国外专家的方式去开通血管,失败也是可以预料的。”

从兴奋到怀疑到冷静到一步步的摸索前进,到如今“中国第一位ADR手术超过两百例的术者”,揭开ADR神秘的面纱,李成祥教授中间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但是他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走到了现在。

“从量变到质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要学习一门技术就需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去接纳它、实践它,反复的问,反复的思考,直到你真正掌握了它。”


导丝更换要适时、适量、适物

PCI导引导丝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最基本平台,在整个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引导丝的作用是通过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至血管远端,为球囊导管或支架送达狭窄病变处加压扩张提供“轨道”。

正确的选用导引导丝是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李成祥教授在临床中对于导丝的精准使用也成为了他的“招牌”之一。他著作的“正向导丝技术的十条应用秘籍”“ADR技术之我见”“分叉病变导丝选用”等文章课程流传广泛。

“临床工作中要学会灵活交替使用导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导丝的选择上,通常应用XT先行,根据阻力大小选择升级的导丝。如果病变很硬,则升级导丝,必须兼顾其穿刺、跟踪;通过坚硬节段后需要降级导丝,强调能通过扭曲钙化病变的能力,总之,最好的导丝是能尽可能使用最小的力量通过的导丝。”

“此外,日本CTO流派在导丝更换上更加细腻,一步一步缓慢上升把每一个导丝都体验一遍,优点是对导丝的了解会进一步加深,缺点就是耗时长。更极端的流派在更换导丝时风格就粗犷很多了,从XT或者PLT200起步,只有两个档位可以选择。我个人的习惯是三个档位。我认为再硬的导丝,它在血管内行进的时候都遵循着和原导丝一样的规律,一定是找最远地方走。所以导丝的更换是必须做得,更换的速度和类型的改换也是必然碰到的,具体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我在这里也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匠人匠心就是择一事,忠一生

李成祥教授为CTO介入治疗事业奉献了他整个青春。

当我们在采访中请他为如今的年轻术者提些建议时,他却谦虚的表示:“我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毕竟他们的成长道路和我们这一代不同。我的成长道路是从简单到复杂,从非CTO病变到CTO病变。年轻人对越复杂越难做的病变越感兴趣。”

然而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医生对于CTO的热衷程度,在欧美地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他们不懂我们为什么要去钻研那么复杂的CTO。我遇到很多年轻医师的病例中血管开通得很漂亮,然而支架放置却不合理,适应证评估与术后管理做得也不到位。”

“我是真心地希望年轻的大夫别着急,CTO病例很多,我们可以按一般的、普通的、简单的、比较复杂的病变、比较困难的病变、CTO病变分成阶梯,这样循序渐进地,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会不会更好一点?要在挑战中成长,在学习中成长。”

李成祥教授说自己是一个冠脉介入医生,是一个心脏内科医生,更是一个医生。李成祥教授也是一位拥有纯粹心灵的“匠人”,只要穿上那身铅衣,他的心里脑里便只剩下心血管了。

选择CTO,就等于选择了一条心无旁骛的道路,一场漫长艰难的修行。唯有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才终究会结出不负光阴的果实。李成祥教授如是,愿你我都如是。

阅读数: 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