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展示S-ICD疗法,提高心源性猝死治疗水平

心术式,新旅程。2020年1月16日,第一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S-ICD植入带教培训班伴随着2020年的第一场大雪成功举办。该项目旨在培养更多的S-ICD术者,提高我国预防心源性猝死治疗水平,造福广大猝死高危患者,来自国内著名医院的电生理医生参加了本次培训。

1.jpg

2.jpg

培训班交流现场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全国首批植入S-ICD的医院,其植入数量和植入质量在全国均位于前列,还完成了国内首例VVI+S-ICD植入,开启了国内心动过缓和猝死S-ICD预防联合治疗的先河。作为全国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在学会的领导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切实落实到了中青年术者培训的实际工作,带教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从大咖授课到学员分享,从省市级医院到地县级别医院,从起搏器到CRT、S-ICD,带教项目广受好评。

本次带教活动是S-ICD植入技术在中国的首次院内带教活动,议程包含学术交流和手术实地观摩。内容涵盖S-ICD植入案例演示两例,S-ICD植入流程及单中心植入经验分享,S-ICD植入VR体验。

上午在周贤恵教授主持下,汤宝鹏教授首先为学员介绍了S-ICD植入的标准流程和植入要点,对于植入部位的金标准praetorian评分进行了重点介绍,其次汤宝鹏教授还为学员们介绍了2位患者的病情特点以及植入适应证,并且强调了年轻的遗传性心肌病患者选择S-ICD的必要性,他表示,S-ICD疗法的推广和技术的开展需要进行持续的培训和交流分享,希望学员们回到自己的医院后能够勇敢尝试,不断总结,尽快掌握植入技术

李耀东教授分享了单中心植入经验,并跟助手邢强医生一起演示了这些关键植入标准的植入方式,展示了S-ICD植入中非常重要的冲洗、按摩和噪音确认等操作细节,并成功为接受治疗的两位患者植入S-ICD。

3.jpg

4.jpg

手术带教观摩

本次接受手术的两例患者均为年轻的患者,第一例为17岁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过晕厥史,第二例为28岁的long QT患者,有过晕厥史,这两例患者均为S-ICD首要推荐的患者人群。

病例特点:

1、遗传性心肌病;

2、属于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

3、临床动态心电诊断显示无明确的心动过缓,非除颤后起搏依赖;

4、考虑患者比较年轻,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植入体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5、术前严格按照筛选,左右三个导联均通过。

经与患者与家属充分沟通后,选择植入全皮下转复除颤器(S-ICD)。

手术过程:

手术在诱导麻醉(镇静,镇痛)下进行,在经过X光片正位和左侧位确认后,标记能够获得最大心室除颤面积的导线和机壳所在位置并且划线,囊袋切口和剑突旁切口以及隧道,于囊袋切口切开皮肤6-7cm,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深筋膜层,制作前锯肌和背阔肌之间的肌间囊袋,保证足够的空间容纳装置并且装置位于肌间。

按照标记的剑突旁切口切开皮肤2cm分离至筋膜层,通过皮下隧道导引针制作剑突至囊袋隧道,使用皮下隧道导引针将45cm长的3501除颤电极从囊袋经隧道送至剑突下切口,按照电极上预留的凹槽固定电极,固定好电极,拉住电极头端沿着胸骨旁隧道标记向上14cm处制作1cm的切口,分离至筋膜层,然后用皮下隧道导引针制作从剑突下切口到胸骨旁切口隧道并牵引电极至该隧道,固定电极头端。

对所有伤口区进行有效止血,同时通过冲洗清洁所有切口,通过按摩将隧道内空气排出,避免因为空气残留导致的误放电。随后连接装置,置入囊袋内,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术中行DFT测试,第一例患者S-ICD正确识别室颤后成功除颤转复为窦律,除颤能量65焦耳,除颤阻抗为46欧姆,第二个患者因多次诱颤未能诱发室颤,随用10焦耳电击能量测得除颤阻抗72欧姆,手术时间第一个病人为63分钟,第二个病人为51分钟,两例手术圆满顺利。

第一例患者术后影像:

5.jpg

6.jpg

第一例患者术后影像DFT测试报告:

7_副本.jpg

第二例患者术后影像:

8.jpg

9.jpg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S-ICD带教活动对于全国S-ICD疗法的推广及医生术者的成长意义重大,作为中国首个S-ICD带教中心,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S-ICD治疗策略、植入技术、术后管理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一起与起搏电生理医生在S-ICD疗法推广中迈上新的台阶。

阅读数: 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