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关心 | 盛夏:谨防心源性猝死,打好防疫复工“双线战役”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各省市各医院都在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工作。

严道医声网特别采访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盛夏教授,探讨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复工情况,分享EPCI项目成功经验,探讨心源性猝死病因和诱因预防的方法。


有效防范,打好防疫复工“双线战役”

疫情爆发以来,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暂停了许多择期手术。盛夏教授表示,复工复产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门诊量逐步恢复至平常。“医院非常重视疫情防控,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进入医院必须出示健康码并测量体温,没有健康码要提供身份证。绿码患者可以直接至普通门诊就诊,黄码患者到指定区域就诊,红码必须至发热门诊就诊。”同时,医院在患者就诊前会详细询问每名患者有无境外人员接触史以及疫区接触史。

“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些隐患。曾有一名荆门返浙的患者,担心隔离15天及核酸检测等会延误病情便隐瞒其疫区史,医生在病房详细询问后才获悉其情况”。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严把关卡,做好安全的复工复产的工作。

风险评估,避免心源性猝死病因和诱因

心源性猝死近年来广泛受到大众的关注,盛夏教授谈到了援鄂期间发生的一例心源性猝死事件:“有一个护士从病区出来后突然间发生猝死,CPR后仍处于危急状态,这种情况临床就称之为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器质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心律失常等;二是特殊情况的诱导,支援武汉的护士在高强度工作、大汗以后出现低钾诱发心源性猝死,此外还包括过度疲劳、熬夜、情绪剧烈波动、长期大量体力劳动等,都有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主要在于病因和诱因两个方面。一是进行24小时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二是详细了解有无猝死家族史,必要时进行基因分析等;三是预防诱发因素,包括控制血压、纠正心肌缺血、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多学科合作,EPCI有效遏制心源性猝死

EPCI是EP(电生理)和PCI(介入)的缩写,强调多学科合作,以有效遏制和预防血运重建后的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EPCI是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的特色项目,重视亚专业之间的沟通,加强介入、电生理间的交流,在推广的过程中,不仅患者获益、改善远期预后,对于医院的管理者、医师都有收获。

邵逸夫医院非常重视EPCI制度,建立了“筛查、入库、随访”新的管理模式。一是确定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指标,并由专人对全院患者进行初步筛查;二是建立了EPCI管理数据库(心梗数据库),包括筛查后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基本信息、心功能状态、ICD/CRT指征、主管医师等;三是定期随访,一般在40天对心脏超声、心电图等随访。制度建立后,还需要专人负责,形成习惯,及时录入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录入是有效随访的关键。

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手段,在EPCI项目成形以后,邵逸夫医院ICD植入量有显著的增长,从最初的十几二十台,发展至现在的近一百台。随着EPCI制度的完善、数据库内容的规范,它在心源性猝死预防中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微信图片_20200506205552_副本.jpg

居家自检,互联网+显奇效

定期随访对ICD植入、心律失常等患者预后很重要,盛夏教授称在特殊疫情期间,可采用互联网+方式,减少接触感染风险。

第一是房颤患者可使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通过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将心电图反馈到主管医生,在家中就可以提供随访信息,便于进一步的处理,如需改变用药时再至医院就诊。

第二,很多起搏器配备有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将工作状态汇总到医生工作站,避免来院随访。

第三,包括阿里医生、微医、好医生等网络就诊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很多患者可以网上问诊,及时沟通,医生给予治疗建议。还可以在平台上开具药物,通过快递送达,减少了医院就诊带来的风险。

此外,盛夏教授还对心律失常患者居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一是要保持心情愉悦,长期宅在家里的烦躁情绪会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要保持好心态、避免熬夜;二是要烟控制烟酒,酒也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发因素;三是要适当体力活动,长时间宅家不活动后剧烈运动诱发猝死或者心律失常加重的事件屡见不鲜,鼓励适当体力活动,劳逸结合。

在采访的最后,盛夏教授也表达了各地有序复工复产的祝福:“首先希望大家要保持一个愉快心情,这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正如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所言,疫情还没有过去,还需谨防疫情反弹,希望大家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

阅读数: 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