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心血管内科成功植入深圳市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2020-12-27 15:52
2020年12月20日,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心血管内科由裴晓阳主任、林文海医师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样新教授一起,成功为一位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的患者植入深圳市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此次手术,裴晓阳主任为患者选用了可进行1.5T核磁全身扫描的A209除颤器和3501除颤导线这一全新组合,该组合也是兼容MRI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国内首批植入。

1. 心律失常 J波综合征;
2. 室颤 呼吸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术后;
3. 缺血缺氧性脑病。
评估患者为猝死高危患者。

病例特点: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选择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三个向量中两个通过测试,完全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体表心电图筛查结果报告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
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S-ICD能够提供与经静脉ICD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综合以上,S-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无CRT适应证的患者植入。特别是为静脉通路有障碍,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如发生过囊袋感染或者容易发生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尿毒症、终末期肾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较年轻的一级预防患者;肢活动较多,容易造成经静脉除颤导线磨损引起误放电的患者,提供了更加优异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