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2020|杨剑:经导管瓣周漏类疾病介入治疗年度报告
微信头条900x380.jpg

当前,我国进入结构性心脏病快速发展期。

未来,结构性心脏病将会引领介入心脏病学第四次革命,将心脏病介入治疗推向更高的黄金时代。

2021年1月31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年度总结会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报告2020发布会隆重召开。

图片1.png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剑教授于会上论述了经导管瓣周漏疾病及3D打印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PVL概述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Paravalvular or Perivalvular leakage, PVL)是瓣膜置换术后特有的并发症,无论在外科置换还是TAVR术后均有可能发生。

外科术后瓣环缝线松脱、断裂或者人工瓣环缝合处自体组织撕裂等多种复杂原因均可导致人工瓣环周围出现PVL。国外文献报道,外科换瓣术后PVL的发生率在主动脉瓣约为2-10%,二尖瓣约为7-17%,二尖瓣PVL发生率明显高于主动脉瓣PVL。

生物瓣或机械瓣术后均可发生PVL,机械瓣较生物瓣常见。随着TAVR的广泛应用,术后PVL发生率较传统外科术式显著增高,约为12-30%,但多以轻中度为主,中度以上PVL不超过4%。

目前常用外科视野来标注瓣周漏的部位。美国瓣周漏学术研究协会2017年专家声明中制定了PVL的5级评分方案。2020年美国瓣膜病指南指出在大型综合性瓣膜中心,心脏病学专家可以在多学科协作下(MDT)进行经皮PVL封堵术。

PVL国内介入治疗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能够累计完成各类PVL封堵的数量约为1000例,每年完成各类PVL封堵的数量约为200-300例,多集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海胸科医院等大型医疗中心,单中心手术量多小于50例/年。

从病种而分,主动脉瓣PVL和二尖瓣PVL的比例约为2:1,三尖瓣及肺动脉瓣PVL以及TAVR术后PVL介入治疗多为散在报道。

3D打印技术的进展,可以帮助建立瓣周漏的心脏实体模型,明确瓣周漏的位置及抵达瓣周漏的最佳路径,并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甚至可以对植入后的效果进行直观反馈。

图片3_副本.png

PVL介入治疗进展及展望

杨剑教授总结道,目前PVL介入治疗集中于大中心,多为外科术后PVL治疗,并且以机械瓣为多。TAVR后的PVL介入治疗已逐步开展,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积累。

目前PVL处理的难点在于影像学诊断、适应证的筛选、操作复杂以及并发症的防治。通过优化适应证的选择、改良技术及器械,PVL介入治疗效果将不断优化。

3D打印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接下来,杨剑教授还介绍了有关3D打印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

心血管3D打印由心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以及3D打印这几个步骤组成。随着技术改善和材料完善,目前的打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多色彩和多材料,为复杂结构性心脏病规划治疗方案和实施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帮助。

图片4_副本.png

杨剑教授通过实例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TAVR、TMVR、TTVR以及肺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

此外,3D打印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中也有应用。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丽文教授团队创造的Liwen术式,即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开创了继外科和心导管之外的创新路径,具有不开胸、不停跳、路径短、创伤小、恢复快、无辐射、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是肥厚型心肌病微创诊疗的新选择。

通过3D打印模型展示冠状动脉及其间隔支走行,确定最佳穿刺点位置,合理规化电极针穿刺路径,以防止冠状动脉以及传导束的损伤,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

图片5_副本.png

杨剑教授总结道,3D打印用于介入治疗、患者交流、专业培训、手术模拟方面有巨大价值,多材料3D打印技术有着各种各样的优点,但其发展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难题有望被一一攻克,3D打印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3_688_08b5127c290514e5b4c0a52527b63f60_2dd6b47c807c8a325d0a9bc1bd196250.png

扫码回看直播


阅读数: 193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