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成功完成辽宁省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更换术

2021年2月5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由孙英贤主任、陈艳丽副主任医师、庞雪峰副主任医师,成功为一位电池耗竭的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患者,完成辽宁省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更换术。

1.png

陈艳丽副主任医师庞雪峰副主任医师手术中

病史介绍:

患者男性,28岁, LQT综合征,几年前在国外心肺复苏术后,原发性心脏骤停,植入了上一代的S-ICD。因电池耗竭,于2021年2月1日入院拟施行S-ICD更换术。
2.png
3.png

术前胸片

术前确认:

根据EPIC,术前心电图提示患者无需起搏及CRT治疗。胸片提示3401除颤导线位置无明显变化,但机壳位置偏下。因原脉冲发生器已处于EOL状态,无法释放小能量电击测试阻抗,考虑术中DFT测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取平卧位,透视采集原除颤导线与机壳位置,显示除颤导线位置良好,因心尖部心影位于机壳中间位置(术前胸片右图),为了获得更好的除颤效果以及避免膈肌干扰,需调整机壳位置,所以在体表标定新的囊袋位置。

常规碘伏消毒左肩及腋下,胸前,铺无菌巾,用电刀于左侧腋中线原切口区域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深筋膜层。取出原脉冲发生器,破坏原囊袋,根据术前影像及体表标定位置,在原囊袋上方扩充囊袋至合适位置,将原囊袋部分缝合,避免形成空腔,以免发生感染及空气进入影响除颤效果。

4.png
5.png

将除颤导线与原脉冲发生器分离,检查除颤电极的位置和接口后,将其和新的S-ICD连接,将其放置在囊袋内并用不可吸收缝线经过缝线孔固定一针,随后关闭囊袋。
6.png
DFT测试:程控仪自动选择Alternate向量,经50Hz,200mA诱发室颤,S-ICD成功识别,65J能量一次除颤成功,转为窦性心律,除颤阻抗72Ω,TTT14s,随后缝合表皮。

7.png

DFT测试

8.png

9.png
10.png
术后胸片
术后患者取平卧位,采集正位与左侧位影像,机壳与胸廓贴靠良好,手术顺利结束,耗时约2小时。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
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S-ICD能够提供与经静脉ICD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综合以上,S-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无CRT适应证的患者植入。特别是为静脉通路有障碍,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如发生过囊袋感染或者容易发生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尿毒症、终末期肾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较年轻的一级预防患者;上肢活动较多,容易造成经静脉除颤导线磨损引起误放电的患者,提供了更加优异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选择。
阅读数: 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