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伟毅:建立持续质量改进机制是胸痛中心建设和认证的核心价值
        以ACS为代表的高危胸痛的救治涉及多部门和多学科,其救治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疗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还取决于患者的自身诸多因素和区域性的救治质量的管理。在国内以往的救治中,尽管各地区的介入能力和技术不断提高,但相关高危胸痛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未见明显的下降。其根本原因是在胸痛救治中缺乏良好的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机制。胸痛中心建设是在区域内建立完整的救治链,使患者和各阶层人员共同参与胸痛的救治。以缩短救治时间为目标,通过夸行业、多部门和各种机构协调,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而胸痛中心认证体系的建立是对胸痛救治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并为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流程改进和执行等方面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一、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价值
        胸痛中心的运作是以病人为中心和提高胸痛救治效率为宗旨,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体系是将质量管理贯穿其中,其运作是以最新指南为指导,以缩短救治时间、使患者获得最大救治疗效和最低的医疗费用为目标,建立规范的救治流程,不断的提高胸痛诊疗水平。为了保证高质量的胸痛中心运作,认证体系通过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急诊胸痛患者的评估及救治、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各级参与胸痛救治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五个方面167个关键环节,从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流程优化和再造、硬件和环境改造、救治信息数据采集和管理、差距分析和反馈等对胸痛的救治实现了全程的质量监控和管理。通过胸痛中心的认证带动医院医疗质量大幅度的提高,包括医疗水平、工作效率、院内外整体协调,资源消耗和标准化管理水平等。促进了胸痛救治网络体系的建设,使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心血管能力迅速提升,通过实施最佳实践标准/指南,使胸痛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减轻了区域内各级医院的医疗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迅速提升医院及相关学科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

二、建立胸痛诊治持续改进的质控机制
        胸痛是多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尤其是ACS患者其临床表现不仅仅为胸痛,可能以牙痛、颈项部或肩部疼痛、上腹部痛或胸闷、晕厥等症状求治,多学科面对同一症状处理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从发病到确定性救治之间环节多,涉及到患者及家属、EMS体系、院际间的协调、医院内部各相关学科合作协调等,如何建立胸痛患者诊治质控也是临床一大难点,在质控管理中应考虑到夸行业、多机构、多学科、多环节的特点。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水平和资源的差异,借鉴了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认证体系,经过3年的努力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胸痛认证体系。其核心内容是针对胸痛中心建设中的各种环节建立定性和定量质控管理指标,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通过医疗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尽可能的客观收集胸痛救治中的数据,根据不同的临床工作界面和环节节点建立临床可测量的质控指标,这些节点是从患者发病开始的首次医疗接触、首诊医疗机构、EMS体系、具备PCI能力医院和非PCI能力医院、出院后的长期随访管理的全程诊疗数据采集、监控、时间管理、制定工作流程图、建立专业化协议、运用各类图表和数据分析工具观察胸痛救治质控,为持续的胸痛诊治的质量改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方向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有200多家医院按照认证的标准建立了胸痛中心,顺利的进行了6批的认证工作,已有36家医院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有效的促进了认证和未认证的医疗机构胸痛救治质量的提高。下一步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将在现有的认证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将规范化的胸痛救治质控管理前移到基层医疗机构,这一标准的实施将会进一步改善我国胸痛救治的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心血管救治能力。

三、胸痛中心认证体系可测量质控指标的建立
        建立胸痛救治全程可测量的质控指标是胸痛质控管理的关键,没有可测量的质控数据则无从进行质控管理,更无法进行持续质量的改进。以往胸痛救治中尽管医院级别很高,设备先进,救治的患者也很多,但很难拿出具有说服力的监控数据,使得胸痛救治工作难以规范化和改进。监控数据的建立犹如一面质量管理的镜子,使得胸痛救治环节的改进更加有效和规范。可测量数据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①在社区医疗机构质控指标应涵盖社区内心脑血管(含糖尿病)病人数、高危患者比例、胸痛患者就诊人数/月、ACS患者比例、胸痛患者检查心电图比例、发病到首诊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发病到确诊时间、确诊到转诊时间、转诊至PCI能力医院或非PCI医院的比例、随访情况、以及心血管相关的患者健康档案、以往诊疗记录等。还应有社区医务人员相关胸痛培训记录和心电图阅图能力等。②EMS体系的质控建立,其质控在急救调度方面有,接听胸痛主诉比例、胸痛患者优先调度比例、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时间、受理时间、派车时间等。对于院前急救出诊的质控指标有,接电话到出车﹤3min的比例、接呼救电话-到达现场时间、接触患者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的比例、首份心电图传输时间和比例、医务人员现场确诊STEMI比例、STEMI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间、转运时间、达到医院时间、直接转运至导管室比例、转运至非PCI能力医院的比例、院前肌钙蛋白检查抽血和出结果时间、心跳骤停复苏比例、院前生命支持比例、气管插管和电击除颤比例等。③非PCI能力医院质控指标有,与院前人员胸痛诊疗信息的交接情况、STEMI患者就诊途径及比例、入院到首份心电图时间、首份心电图<10分钟的比例;抽血到肌钙蛋白出结果时间和出结果≤20分钟比例、有适应症患者溶栓治疗的比例;溶栓患者的进门到注射溶栓药物时间(D2N)和﹤30min比例、将患者转运到可行急诊PCI医院的比例、溶栓后转移至PCI医院的比例、就诊至转诊时间(DI-DO)和小于30分钟的比例、ACS救治成功率和死亡率、相关患者心衰、室壁瘤等并发症发生比率、非心源性高危胸痛(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CTA检查到出结果时间、转运至有救治能力医院比例和时间等。④PCI能力医院的救治质控 主要指标有入门到首次心电图时间和完成≤10min的比例、入门到医师解读心电图的时间、入门到生化标志物结果的时间和出结果≤20分钟比例、导管室团队启动时间和≤15min比例、知情书签署时间、D2B时间和﹤ 90min比例、FMC2B时间和≤120分钟比例、ACS 在 72 小时内再次回到急诊科比率、STEMI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按照卫计委有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所要求的所有的质控指标。⑤反映培训教育质控的指标有,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出现症状后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比例、发病呼叫120急救比例。⑥反映基层医疗机构或非PCI医院培训相关指标有,首诊胸痛患者比例、STEMI确诊比例、ACS入门-出门时间和时间窗内转诊比例、溶栓D2N﹤30min比例以及溶栓后转运至有PCI能力医院的比例。⑦日常医疗工作中相关质控信息的记录,重点是在病历的现病史、病程记录、护理记录知情同意书、各类临床检查和检验中记录和提取时间节点,应设计涵盖高危胸痛质控信息相关的门急诊及住院病历模板和护理表格,时间统一管理和患者诊疗流程跟踪表格,制定专人及时录入,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溯源性。

四、质控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应用  
        2015年3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互联网+医疗就是把传统医疗的生命信息采集、监测、诊断治疗和咨询,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和物联网技术、自动采集胸痛诊疗中生命体征数据和时间节点,使数据更加具备客观性和可靠性。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必将推动胸痛救治的质量管理。目前,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已经建立了中国胸痛中心网站(http://www.cpccn.org/Default.aspx),并建立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数据管理云平台,该平台主要由规范的胸痛电子病历,概要信息,数据统计等项目组成,其数据统计中包括了S-TO-B、FMC-TO-B、FMC-TO-N、DOOR-IN and DOOR-OUT、D-TO-B、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等11个胸痛救治的关键质控指标,实现了对胸痛诊疗的质量的系统管理。目前全国有169家医院的胸痛中心注册成为会员,免费使用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数据管理云平台,实现对本院或所在地区的胸痛诊治的质量管理。
        总之,提高胸痛救治疗效使患者最大获益是胸痛中心质量建设的基础,建立持续质量改进机制是胸痛中心建设和认证的核心价值,在胸痛诊治质控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才能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阅读数: 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