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2021 |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后首个大样本长期随访结果——Micra CED研究解读

刘振江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近日在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上,美国Jonathan Piccini教授发布了无导线起搏器Micra在临床正式应用后的首个中长期随访研究——Micra CED研究结果。该研究显示,2年随访期内,无导线起搏器Micra较传统起搏器降低了38%的再手术率,显示了其较传统起搏器的明显优势。

起搏器是目前治疗心动过缓患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传统起搏器需要在胸大肌上方制作囊袋植入脉冲发生器,且电极导线需由静脉系统植入,因此相关并发症累计发生率将近10%。无导线起搏器由于不需要制作囊袋,避免了植入导线时锁骨下静脉穿刺的高风险操作,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同时兼有优秀的安全性、10年以上的电池使用寿命、3.0T核磁共振兼容性等优势,自临床开始应用后受到了患者和临床医师的极大欢迎。在前期完成的Micra IDE研究和Micra注册研究结果显示,无导线起搏较传统起搏方式减少1年随访期内63%的并发症,但目前尚缺乏无导线起搏器在真实世界中应用的大样本中长期随访研究。Micra CED研究弥补了此空白,该研究入组6219例植入Micra的患者,平均年龄是79.5±9.5岁,81.5%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多数患者合并各种慢性疾病(表-1);对照组纳入10212例植入传统VVI起搏器的患者,共完成了2年的随访。结果发现,2年随访期内,Micra较传统起搏器降低了38%的再手术率(包括术后需要重新植入、起搏系统移除、需要升级为双腔起搏器、CRT等)[(HR=0.62,95%CI(0.45~0.85),P=0.003](图-1),显示了无导线起搏器在安全性方面较传统起搏器的明显优势。当然,在无导线起搏领域,还有很多问题是Micra CED仍然没有解答的:例如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间歇性传导阻滞患者中,当心室起搏比例较低时,相比传统双腔起搏器,无导线起搏是否仍有优势或者非劣势?又比如在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颤患者中,希氏束起搏或者左束支起搏和无导线起搏相比孰优孰劣?考虑到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开展临床研究的困难性,这些问题短时间内将很难有明确答案。对这些患者如何选择起搏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考虑结合2021 ESC最新指南推荐的精神,在患者充分参与决定的前提下,结合患者病情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将无导线起搏作为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替代传统起搏方式的选择。

表-1  Micra CED研究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

(Jonathan Piccini ;ESC congress 2021.

图-1 无导线起搏器2年随访期内较传统起搏器显著降低再手术率

(Jonathan Piccini ;ESC congress 2021.

专家简介

微信截图_20210902085620.png

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国家卫计委器械植入和导管消融培训导师美国心脏学会(AHA)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委员湖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委员;专业方向为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律失常;尤其擅产器械植入和导管消融,承担包括CRTD/ICD等器械植入和各种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工作。

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2014-2015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到‬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访问学者,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器械植入术者海外选拔赛优胜者赴德国学习。

阅读数: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