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团队:拯救患者于猝死边缘
<section style="box-sizing:border-box;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100%; vertical-align: top; background-position: 50% 5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100% 100%; background-attachment: scroll;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width: 1px; border-color: rgba(183, 217, 255, 0.39); background-image: url(" wx_fmt="jpeg");" overflow-wrap:="" break-word="">

日前,上海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团队,为一位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植入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 以下简称 ICM),精准查明晕厥原因,近日为患者植入 ICD,成功挽救患者于猝死边缘。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短,可迅速而自发地恢复。但其病因繁多,机制复杂,常规方法在病因诊断方面存在不足。Framingham 研究表明经过常规检查后仍有 36.6%的晕厥患者无法明确病因¹,其中可能为心源性晕厥的概率最大。且心源性晕厥的危险性最高,预后最差,6 个月内死亡率超过10%²,其中有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异常的更差。所以,晕厥的病因诊断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患者 3 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晕厥,持续数十秒,无胸闷,胸痛,心悸,冷汗,头晕,黑朦等不适,可自行转醒,醒后无感觉。完善 CAG+左室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心超:轻度二尖瓣,三尖瓣反流,LVEF:0.59。Holter:窦性心律,平均 64,最慢 51,最快 112,室早一次,房早 23 次。头颅 CT 未见明显异常,头颅 MR:双侧额叶皮层下少许腔隙灶或白质变性。颈动脉,椎动脉 B 超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也在正常范围内,均未能查明原因。李若谷教授深知明确病因再治疗的紧急性和必要性,经团队讨论后决定为其植入 ICM 以捕捉隐匿性心源性事件。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 Reveal LINQ™,其重量仅为 2.5g,体积为 1.2cc ,便于在局部麻醉下微创植入,并且不需要用缝线在体内固定器械。植入场所也不再局限于导管室,门诊手术室、病房床旁亦可完成植入。植入后可立即行 1.5T 及3.0T 核磁共振检查。全程操作简单,术后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

患者1月后再次出现晕厥,门诊随访程控,ICM 记录到持续 27 秒的室速事件。抓到晕厥真因后,李若谷教授团队为患者植入 ICD,预防猝死。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ICM 是植入到体内的心律失常事件的监测器,是临床医生评估潜在心律失常的理想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完整记录到症状发作时的心电情况,其诊断率为常规院内心电图监测的 6.5 倍³,可以帮助 78%的患者明确诊断⁴。

此外,ICM 除了能够明确晕厥病因,更能够为心脏性猝死预防提供重要证据。通过植入 Reveal LINQ™ 监测,我们可以获得该患者心脏事件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进而引起晕厥的直接证据,使 ICD 植入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 Reveal LINQ™ 所提供的检测数据对患者植入 ICD 的初始程控及随访程控参数具有优化指导作用。

ICM 的应用目前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但是研究发现其在不明原因晕厥,隐源性卒中、房颤筛查及房颤消融术后管理等诊断或风险评估有重要作用, 对于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植入式心电监测标志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新时代的来临,不仅成为晕厥原因筛查诊断的利器,更将大大前移心脏性猝死的防治。


专家介绍

李若谷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心内科博士,主任医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心脏起搏器亚科主任、心功能室主任。1995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后师从著名心内科专家方唯一教授深造,曾专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心脏中心交流学习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为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电生理和起搏女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新闻媒体工作委员会委员、长程心电监测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委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女医师联盟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等职务。

参考文献

【1】Joy PS, et al. Am J Med. 2017;130:699-706.e6.

【2】Soteriades ES, Evans JC, Larson MG, et al. N Engl J Med, 2002, 347: 

878-885.

【3】Farwell DJ, et al. Eur Heart J. 2006;27:351-356.

【4】Edvardsson N, et al. Europace. 2011;13:262-269.

阅读数: 380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