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植入本院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2021年11月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吴书林教授团队,由心内科薛玉梅主任、刘洋医师联合心外科刘健主任成功为一名猝死高危的患者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图片
薛玉梅主任在术中
接受本次S-ICD植入手术的患者是一名年轻的女性,诊断为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双心室受累,右室壁变薄且弥漫性异常延迟强化,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根据术前评估,该患者属于猝死高危人群。
因患者年轻,预期寿命长,且无起搏需求,右室壁薄,为避免传统经静脉置入ICD可能导致的血管并发症风险及心室除颤电极可能导致穿孔风险带来的并发症,经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薛主任为患者选用了可进行1.5T核磁全身扫描的S-ICD (A209)除颤器。
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筛查,左侧和右侧的三个向量有两个通过测试,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预先确定好的最佳感知、除颤位置进行切开。于左侧第5肋间沿腋中线走形切开皮肤5cm,用电刀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深筋膜层,寻找到背阔肌与前锯肌之间的深筋膜间隙,钝性分离,做好囊袋,并确保深度来容纳装置。随后于剑突左上缘1cm处横向切开皮肤2cm,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预埋两根缝合线,用导引针于切口间建立横向隧道并留置可撕开鞘,引导除颤电极于皮下,固定除颤电极。将隧道工具从剑突下切口沿胸骨左缘向上推送至上方建立隧道,电极经鞘管隧道送至胸骨左缘皮下的脂肪层和深筋膜层之间,电极远端头端距剑突切口约14cm。

连接脉冲发生器与电极,置入囊袋并固定,排出空气后关闭深筋膜层,逐层缝合手术切口,随后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给予50Hz,200mA交流电诱发室颤,S-ICD准确识别,65J能量一次除颤成功,除颤阻抗59Ω。术区覆盖无菌纱布,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术耗时约1小时。

图片

术中DFT测试

AP

图片

LL

图片

术后影像

薛玉梅主任介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而年轻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是心肌病。及时识别并有效除颤是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关键。S-ICD的优势在于,整个系统完全埋藏于皮下,不需要通过血管与心腔连接。从而彻底杜绝了血管损伤的风险,也降低了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S-ICD适用于无起搏需要、感染风险高、无静脉通路或年轻的患者。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11115111914_副本.jpg

吴书林

广东省人民医院

心律失常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在国际著名心血管研究杂志JACC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PHeart Rhythm, 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多篇,SCI论文30余篇,主编和副主编著作50多部,2017 AHA/ACC/HRS发布的《美国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指南》引用了吴书林电生理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 “广东省名医工程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课题。先后获得国家专利5项,参与和主持科研课题30余项,大型临床试验项目20余项。

荣誉/社会任职: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博与电生理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学院(FACC)欧洲心脏学会(FESC)和美国心律学会(FHRS) Fellow,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临床兼职教授。

微信图片_20211115111916_副本.jpg

薛玉梅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委员兼电生理女医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副监事长、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心律失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博与电生理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二届心血管疾病质控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绿色电生理联盟联合主席;南方预防猝死联盟第一届副理事长;PACE、JCE、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委。

微信图片_20211115111919_副本.jpg

刘  洋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2-2013),心血管专业博士和博士后,主要从事心律失常的临床以及基础研究。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对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肌病和心源性猝死有深入研究。2011年以暑期研修生的身份在世界心脏电生理的摇篮——美国共济会医学研究实验室(Masonic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MMRL)进行短期学习,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Cedars-Sinai心脏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收录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英文论文14篇。

阅读数: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