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VR 20·纪念征文|何奔:国内首部《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理论与操作》诞生记
图片

卷首语


《TAVR 20周年纪念征文与巡礼》是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CCCP)结构性心脏病学组、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瓣膜中心联合严道医声网发起的栏目,旨在纪念世界首例TAVR开展20周年,并向社会宣传普及TAVR相关的历史及知识。栏目分为《纪念征文》及《团队巡礼》两个类型。前者发表从征文活动中筛选出来优秀的文章,后者为国内代表性中心的团队介绍及巡礼。栏目将从4月6日开始,每日连载一篇,敬请关注。

纪念征文(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何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葛恒

正值TAVR 20周年之际,受葛均波院士邀请,把10年前我们共同编写的国内第一部关于TAVR专著的编写出版过程,写一篇回忆录,既是对历史的刻录,也是对经历的复习。世间许多事,如果不静下心来以文字的形式把它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事的变迁,也就慢慢淡化了。此次有机会参与TAVR20周年的纪念活动,记录一下这部书诞生的前前后后经过,似拨动我的心弦,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些许遗憾和惆怅。
我对TAVR的认识跟大家一样,一开始来自媒体报道,2002年法国鲁昂大学的Cribier医生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经导管的主动脉瓣植入术,当时都叫TAVI,I代表了Implantation,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对心导管学术界的震撼是巨大的;那时候的背景正是冠脉领域的药物洗脱支架取得良好疗效,大家觉得终于把再狭窄克服了。记得2002年夏天我正在斯坦福访问,时任斯坦福大学导管室主任Alan Young教授正在做心梗患者通过降主动脉低温处理改善预后的研究,他以略带失落的口吻对我说“冠脉介入到顶了,DES(药物洗脱支架)把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应该转向做点新的东西了”。的确,那时很多介入心脏病的医生也在考虑着心血管病学本身的发展方向;而TAVI的成功,无疑像一把希望的火炬,催生了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起步与发展。一年后的2003年,我被培养了我多年的仁济医院重新引进过去担任心内科主任的时候,我的工作设想和计划里,想开展的新技术就提了2项:左心耳封堵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
我刚到仁济医院的时候,葛恒医生还在读博士,他是我们老主任的博士生,是个又帅气又很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他2006年毕业后留院工作。那个时候meta分析刚兴起,很多idea做个meta就能发一篇不错的文章,不过所有能出文章来的idea必须是新的或者人家没有涉及的。我们知道,对于主动脉狭窄这个疾病,一旦病人发心衰,用药非常困难,强心、利尿、扩血管这些措施没有一个灵的,还常常恶化其血流动力学;同时,那个时期正是他汀类药物高歌猛进的时刻,学术上有一种观点,老年人的退行性瓣膜病与冠心病可能都有着炎症的共同机制,因此,他汀对主动脉瓣狭窄(AS)可能有效,能延缓其进展过程。因此,我就出了个idea,让葛恒医生去做一个meta分析,他还为此专门参加了华西医大的meta培训班;结果很快他就完成了任务,发现他汀的确可以防止AS的进展,我们把文章投到Vascular Pharmacology后,正值SEAS试验(辛伐他汀+衣折麦布治疗对AS进展的影响)在欧洲心脏大会发布,而SEAS的结果是阴性的;这样就让我们文章很难发表,后来我们重新做了meta分析,纳入了SEAS的研究结果,结果还是阳性的,文章才顺利发表。这个过程是我们团队第一次接触主狭这一疾病,相信葛医生也从此十分关注AS。
2010年,葛恒医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的机会,到欧洲著名的心脏中心,苏黎世大学医院进修,那可是冠脉介入的奠基人Gruenzig起家的地方。那年的巴黎PCR大会,我在会后特地从巴黎飞到苏黎世去看他,他那边的导师,欧洲心脏杂志主编Thomas Lüscher教授专门在苏黎世湖畔,定了家当地很有名的西餐厅请我吃饭,当时Lüscher教授对我说,“你的fellow(指葛恒)很优秀,回国可以帮你做不少事;中国有很大人口基数,有很多病人,可以找三五知己,联合一起做事,就可以做很好的工作”;我至今记忆犹新,从中也感受到Lüscher教授对中国很友善,后来的岁月里也可以看到他的确做了很多促进中欧学术交流的好事,我还应他邀请在欧洲心脏病杂志(EHJ)上专文介绍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培养的现状。
也是在那次苏黎世之行,葛恒向我系统地汇报了他在苏黎世学习的情况;彼时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经在欧洲开展的如火如荼,我在这之前也到伦敦St Thomas 医院专门研修了TAVI;而那时的心脏磁共振也刚刚应用不久。我们讨论了他应该重点发展的方向,他向我展示了他新买的一款佳能照相机,而且很明确地告诉我,那是为了拍手术照片不是为了拍风景。他向我展示了一张张TAVI手术的器械,步骤的照片(当时没有现在这种智能手机,至少手机还不是照相机);以及一些罕见的心肌病的心脏磁共振照片。我感觉他利用短短的一年进修机会,非常用心非常刻苦地学习了在当时十分前沿的2项重要技术,无创的心脏磁共振和有创的TAVI技术。他回国后也在这两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心脏磁共振领域,我们那个时候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做溶栓后介入,很多病人早期再灌注,获得了很好的心肌挽救,有一次他在跟我汇报工作时提到,“主任,有些心梗病人心肌酶也升高,但磁共振却看不到坏死”,一句话激发了我的灵感,我们根据磁共振的心肌损伤程度,提出了“心肌梗死后的全新的心肌损伤分级”。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而关于TAVI,当时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张田老师一直鼓励我出一本关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的书籍,我们那个时候也参加了国产相关器械的临床试验,觉得整个团队也的确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加操作知识的学习,因此,就根据葛恒在苏黎世的所见所闻和学习笔记,特别是拍了那么多原创的,很珍贵的照片,编写了这本《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理论与操作》;我们也很荣幸得到葛均波院士的支持,帮我们提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并帮我们做主审。

即使十年后的今天,重新阅读这本书,感觉我们当时所提及所涵盖的内容,仍然非常有用,仍然能够很好地让初学者跟着它入门,这也令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图片

笔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411110332.png

何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均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擅长各种高难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手术预防房颤脑卒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皮二尖瓣修复手术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0多篇,总影响因子400多分,论文H指数35。先后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他是美国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ESC),美国心脏造影与介入学会专家会员(FSCA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协会左心耳封堵学组组长。曾获“上海市十佳医生”、“中国十大口碑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微信图片_20220411110335.jpg

葛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996年-2006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工作,现为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1年9月起参加上海市委组织部“组团式援疆”,担任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获瑞士联邦政府奖学金资助在苏黎世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担任访问学者,接受心脏介入手术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培训。2013年9月至10月,2014年2月至5月在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心血管和肺科医院进修,学习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擅长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危重心血管疾病的抢救和心脏磁共振影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协会和市级课题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2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7篇),中文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1本。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腔内治疗分会委员、国际心脏磁共振协会中国区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科普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员、上海市卒中理事会理事和浦东新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协会药械安全特聘专家并入选上海市科技专家库。同时担任《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特邀编委,PLOS One审稿人。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鄂医疗队“校长特别奖”等奖项。

阅读数: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