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李长岭:多场景多维度功能学评估工具,是冠心病精准诊疗的未来

第23届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于4月17日圆满落幕,期间脉流专场—冠脉功能与影像专题论坛吸引了心血管疾病学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会议下半场邀请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双中心同步手术直播中,术者功能学评估工具操作和实际手术中的不同的运用策略也引起了线下专家们的讨论。为此,专门对本次南方会的术者结合手术热点问题进行了专访。


微信截图_20220504131138.png

Q

李教授我们知道您在南方会的脉流冠脉功能与影像专题论坛上直播了一台非常有价值的手术,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当时患者的具体情况?

李长岭教授:当时病人的血管条件其实不太好。术前冠脉CT发现钙化比较严重,右冠起源于右窦且有一个异常的开口,前降支有严重的病变。结合患者情况我们在术前用患者CTA影像做了无创CT-FFR分析,结果前降支的FFR是0.73。

针对很多临床医生对基于血流动力学仿真模拟的FFR准确性有一些顾虑,所以我们特意在这位患者手术直播中使用了有创压力导丝测量。验证结果为0.76,和术前CT-FFR的诊断基本一致。

根据指南和规范,患者需要进一步造影和植入支架治疗,术中也利用造影图像借助脉流科技的AccuFFRangio现场完成了Angio-FFR的计算,结果也是0.76。也就是说其实0.73(CT-FFR) 0.76(FFR) 0.76(Angio-FFR)这三个检查的结果是完全匹配的,这对于临床来说,直观的感受基于血流动力学仿真模拟FFR是非常准确的。在做完支架扩张治疗以后,我们又重新测了一遍,对照了AngioFFR和金标准有创导丝的FFR,结果都是0.98,这也完全验证了这几种方式的准确性。


Q

那术前CT-FFR的结果给您提供了哪些帮助?

李长岭教授:术前通过FFR进行功能学指导很重要!因为病人都希望少住院,我们临床医生也希望病人少吃苦头,少做没必要的手术,所以大家都遵循诊断应该从有创到微创最后再到无创的选择路径。我们针对这名患者先做了CT,然后通过CT-FFR进一步了解病人的冠脉功能情况,了解大概哪支血管哪个位置有问题,这样手术之前临床医生对血管情况了然于胸。此外,这次手术我们特地做了一个和有创压力导丝的对比,结果也让我很满意。希望将来有一天,这样的诊疗方式尽快普及,可以帮助临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和检查。


Q

我看您手术中计算的FFR使用了Angio和IVUS两种方式,当时您是出于何种考量分别采用这两种策略呢?

李长岭教授:手术直播中所使用的技术都是基于血流动力学的计算和模拟,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流体力学里面很多经典公式,比如像牛顿流体等等。冠脉造影可以看到血管并不是直直的管腔,但血管内其实高低不平有很多的斑块和钙化病变,这些可能都会影响到最终模拟的FFR计算。

临床上分析腔内通常使用腔内影像学比如IVUS(血管内超声),我们和脉流合作开发了血管内IVUS和OCT的影像基础上,叠加冠脉造影的多维度FFR分析系统,这样通过造影图像结合腔内影像,所建立的三维血管模型将更加精准,分析得到血管狭窄程度的结果也会更加准确。

图片


Q

对于这两种诊断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您可以分别给一些指导吗?

李长岭教授:准确来说其实不止两个,这里面有三种不同的技术。

一种是CT-FFR,我们可以在门诊中对一些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使用,或者对不能接受、不愿意接受冠脉造影的病人进行使用。在以往的检查中,往往会先给患者做CTA,但CTA检查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只能看到固定部位的狭窄程度,不能判断心肌是否缺血。而CT-FFR则是功能学的指标,所以CT-FFR对临床医生决策是否需要去介入治疗干预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就是CT-FFR或者说是功能学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在是功能学的时代。

图片


第二种就是我刚才提到的Angio-FFR,通过血管造影来模拟计算FFR,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的运用比较多,因为我们在临床上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特殊的临界病变,很难判断需不需要处理。以往我们是使用临床金标准压力导丝来测FFR 的值,但是导丝的通过性我们用过的都知道是非常的糟糕。再加上测的过程中需要用血管扩张药物,这会让患者产生不适感,所以无形中增加了操作风险。此外,导丝的价格比较高,有些省份还没有被医保覆盖。引用阜外医院FAVOR 系列的临床文献,使用造影计算FFR是可以明显减少压力导丝使用中的相关并发症,同时还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效应。

第三种是针对一些比较扭曲的血管,同时狭窄程度也相对比较重,甚至还有一些斑块或者钙化,可以使用血管造影结合IVUS和OCT的腔内影像来得到更加准确的FFR。  


图片
图片


Q

您提到第二个场景中计算的FFR 会不会很复杂,想请您给我们再具体的解读一下计算和测量FFR这两种方式在临床操作上具体的区别有哪些?

李长岭教授:操作Angio-FFR其实是非常方便的,两个角度差>25度的造影图输入计算系统基本上就自动完成FFR结果的计算。一般经过培训的技术员或者年轻的医生都能掌握。但导丝FFR的测量就不一样了,从导丝进导管到压力导丝出导管口后校零,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测量时导丝需要送到病变远端至少两厘米以上才能得到数据,这对于有些患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Q

在手术讨论时有提到开口病变中Angio-FFR的测量结果可能是阴性,然后蒋峻主任也提到临床需要全流程的功能学诊断方案,对于这个话题想请您分享一下您的看法。

李长岭教授:开口病变有时候因为指引导管进入的比较深会对开口的造影图像产生一些影响,从而难免会对计算结果产生一些偏差。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一项检查都有它的局限性。而且无论是基于CTA的CT-FFR还是造影的Angio-FFR都还没有写入指南,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任何一项技术从诞生到被接受,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好的创新技术肯定是更有优势的,功能学尤其是计算功能学就是一项新技术,相信大家也会慢慢接受这一系列的改变,我们也期待未来出现更多相关的临床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循证证据。


图片


Q

对于本次的手术直播,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李长岭教授:我们本次手术运用了多种方法来验证了模拟计算仿真FFR的可靠性。也很感谢线上参与讨论手术直播的专家,我们希望通过临床的实践,让更多心内科临床医生中的介入爱好者、中青年、中老年各个阶层的专家都能加入到包括人工智能、血流动力学、模拟仿真等等的新的领域来,这样也许是数字化医疗以及国家提倡的精准诊疗的未来。 


宋现涛教授点评:

这个病例回顾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病例不仅术前做了CT-FFR的评估,计算出狭窄的地方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术中也做了有创压力导丝和脉流Angio-FFR的对比。

我们知道关于无创FFR,国外像HeartFlow公司很早就开发了这样的产品,并在欧美国家已经上市运用了,但HeartFlow公司的产品均有专利及技术保护,因此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投入了巨大的研发创新成本,应该讲相当于解决了一个“卡脖子”的问题。脉流科技等一些企业也成功拿到了二类或三类证,同时做了临床研究证明无创CT-FFR与有创压力导丝对比一致性是非常好的。

基于造影的Angio-FFR,也是脉流科技研发的一个突破性产品,相对于有创导丝FFR,减少了耗材的使用,我们团队使用的一致性也非常的好。未来这种无创的FFR,有创的导丝的FFR,以及根据单纯造影的FFR都有临床应用的场景,无论是在入院前、还是在入院造影以后,是都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的,都有适用的场景。转播的病例实际上是在同一个病人身上,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技术,并且一致性非常好。

也期待未来我们有更多的临床数据出来,为CT-FFR、Angio-FFR和IVUS-FFR等产品,提供更多的大数据的支持。同时伴随临床数据越来越多,相信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504131123_副本1.png

李长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内二支部书记。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危重学组委员;医促会青委会全国副主委;APCTOCC会员,CTOCC会员,CTO老伙计成员,CTOCC中国行术者;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经历。年PCI800台,擅长复杂冠脉介入、ivus指导下CTO 及旋磨冠脉血运重建。作为负责人或主参国家863科技项目1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

主参浙江省教委及浙江省科技厅三等奖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SCI收录4篇。CIT,QICC,CSC,CTO WEEK,长城会,GREAT会,西京会,盛京会等诸多会手术演示术者。

微信图片_20220504131154_副本.png

宋现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一病区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心血管智慧诊疗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21.8-2023.8 筹,北京市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卫生健康委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诊疗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要从事冠心病临床与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擅长复杂、高危冠心病患 者的介入治疗;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2项、参与10项;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荣获该领域研究 奖励3项,包括教育部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 论著120余篇,其中SCI40余篇。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等人 才计划。2016年度获“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荣誉称号。

阅读数: 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