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完成全国首例5G远程技术支持的CCM与ICD一站式手术

2022年4月27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蔡琳团队在5G远程技术支持下成功为一位窄QRS波心衰患者植入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与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一站式手术,成为国内首例5G远程技术支持下的CCM与ICD联合植入。

图片

患者信息

患者是55岁男性,因“心累、气促3个多月,加重1周”入院,入院前3个多月诊断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开始服用心衰新四联药物治疗,但因收缩压一直在85-95mmHg,药物不能加到最佳有效剂量,治疗效果不好,心累症状逐渐加重。1周前症状加重,走行数米即感气促。心脏超声:左心增大(LA 40mm,LV 70mm),EF值20%。心脏MRI:考虑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心肌少量纤维化。窦性心律,QRS波110ms。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89次/分,频发室早9400次/24h,室速1阵。患者符合心脏性猝死1.5级预防指针,无CRT治疗适应症,在规范化心衰药物治疗下,症状仍进行性加重。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经心内科团队充分评估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建议CCM联合ICD一站式植入治疗,同时采用5G远程技术支持完成术中ICD及CCM电极导线参数测试以及ICD和CCM交叉感知测试。

图片
图片

手术过程

CCM联合ICD一站式手术需要在患者右心室内同时植入三根电极,为确保ICD和CCM正常工作,避免相互信号干扰,同时考虑到除颤的效果,将ICD除颤电极放置在心尖,CCM电极放置在右室间隔,CCM电极间距大于2cm,下位CCM电极和ICD电极间距大于3cm。经静脉ICD感知的是腔内局部的电活动,而CCM是在感知到QRS波的绝对不应期发挥作用,二者工作模式有交互,术中需要做交叉感知测试。CCM和ICD是一站式同期植入,为尽量减少感染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测试人员进出导管间次数,术中电极参数测试以及交叉感知测试均采用5G远程技术支持完成。

术中两位术者从左、右两侧同时进行静脉穿刺及制作囊袋,之后先从左侧完成心尖部除颤电极的植入,随后从右侧将两根主动起搏电极置于右室间隔部。术中测试除颤电极阻抗685Ω,阈值0.4V,R波大于22.6mV;两根起搏电极的起搏阈值均为0.6V,感知均大于15mV,起搏阻抗均低于800Ω,表明电极准确植入在健康心肌上。交叉感知测试分别在CCM脉冲序列延迟为30ms和80ms时均无ICD交叉感知。5G远程技术支持下的CCM联合ICD一站式手术顺利完成,耗时不到两小时。

手术效果

术后患者血压较术前有所升高,症状即刻出现改善,术后第二天心脏彩超关闭CCM时EF 20%,CCM工作开启后EF值即刻提升至26%,室性早搏明显减少,术后第三天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由术前9400次/24h下降至6630次/24h,后期随着CCM工作时间的延长,患者症状、EF值以及心脏重构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

图片

术后影像

图片

术后CCM参数设置


图片
图片

术中5G远程技术支持下ICD除颤电极感知、阈值测试

图片

CCM序列延迟30ms

图片

CCM序列延迟80ms

术中5G远程技术支持下CCM和ICD电极交叉感知测试

图片

术中5G远程技术支持示意图

图片

术中测试人员导管室外参数测试

总结

本例患者为窄QRS波心衰,EF 仅20%,无CRT适应症,血压低,心衰药物剂量使用有限,治疗效果不好,同时频发室早、非持续性室速,有猝死1.5级预防适应症。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通过在心肌绝对不应期内发放电刺激,增强心肌收缩力,远期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室重构,同时不增加心肌耗氧,不导致心律失常,可与其他心脏植入器械比如起搏器、CRT/CRT-D、ICD等共存而无相互影响。感染预防是器械植入的关键,双侧复杂装置的同期植入更应该注重装置感染的预防。术中5G远程技术的应用使测试人员在导管室外就能进行ICD除颤电极、CCM电极参数测试以及两者交叉感知测试,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测试人员X线零接触的同时减少导管室人员流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风险。 

图片

中心简介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主要构成部分,创建于1979年,是集医、教、研为一体,技术力量雄厚、服务理念先进的特色医学中心,目前拥有5个优势亚专业组: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危急重症和高血压病。

心内科是成都市首批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成都市心血管疾病质控中心主任单位。为云贵川地区首家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国家级房颤中心、国家级房颤中心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心力衰竭中心和国家标准化的心脏康复中心;是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医师协会冠脉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生物器械培训基地;。编撰业内高影响力的杂志《心血管病学进展》。

心内科常规开展各种复杂严重病变的治疗,如IVUS指导优化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旋磨及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Hybird介入技术、ECMO/IABP支持下危重冠脉(CHIP)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

心律失常是科室的传统优势亚专业,学术技术水平处于省内前列。常规开展多腔起搏技术(CRT及CRT-D)、自动复律除颤起搏器植入术(ICD)、希蒲氏系统起搏技术、无导线起搏技术;慢性房颤个体化消融技术、三维标测下疑难危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房颤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等各项技术。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504142403.jpg

蔡琳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起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导师,成都市心血管疾病质控中心主任,《心血管病学进展》副主编,《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


微信图片_20220504142407_副本.jpg

张震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成都市心血管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心血管与代谢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心电生理与起搏专委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心脏康复联盟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心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心血管罕见病学组委员,成都市优秀医师。

微信图片_20220504142412.jpg

刘汉雄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第八届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房颤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心电生理与起搏专委会房颤学组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卫健委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器械植入培训导师。《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杂志通讯编委,《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编委,近年发表文章47篇,SCI及medline收录文章10篇,中文核心期刊37篇,参与编著著作4本;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各级课题共16项;研发专利2项;获得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科技进步奖7项。

微信图片_20220504142416_副本.jpg

童琳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四川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心律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卫健委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器械植入培训导师。擅长心脏器械介入治疗.擅长各类心脏永久起搏器(包括希蒲氏系统起搏技术、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的植入以及起搏器的长期随访管理,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医学科技三等奖一项,市医学科技一等奖两项。

阅读数: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