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鉴·OCT|高润霖院士专访:腔内影像学是PCI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微创®冠脉联合严道医声网特别策划《洞鉴·OCT》栏目:既可观浩瀚,也可察微澜。用文字与影像记录微创阿格斯™OCT的诞生过程,用卓越的“黄金眼”,刻画精准PCI时代。

观/浩/瀚 察/微/澜

图片

《洞鉴·OCT》

图片
图片

1985年,首例独立PTCA完成后,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开始起步。

三十余载的岁月长河里,从球囊到支架、从BMS到DES再到BRS、从简单病变到复杂病变,中国PCI手术量已突破百万。

作为PCI介入治疗中的“灵魂”组成,腔内影像学工具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2年5月27日,苏州微创阿格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重磅推出微创阿格斯OCT系统及国内唯一“免冲洗”成像导管,真正实现国产OCT的伟大愿景。

浩瀚宇宙无法私有,但却可以寄存于追寻理想的眼中。

本期访谈嘉宾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高润霖院士

图片

严道医声网:请您分享下PCI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PCI发展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提高质量的时期。”

高润霖院士:1985年,西安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郑教授团队做了国内第一例PCI。PCI的发展刚开始很慢,然后是快速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普及推广期。1985年郑教授做了第一例以后,当时在国内只有少数医院、少数医生从事这项技术,需要快速的普及推广到全国。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期。2000年时,全国PCI总量已经达到1万例,初步完成了普及推广的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快速增长期,每年PCI例数呈指数级增长,从事PCI的医院和医生也在不断增加。2019年新冠疫情之前,全国PCI总量已经突破百万例。开展PCI的医院超过1700家,注册PCI医生超过4700人。


●第三阶段是提高质量,精准治疗的时期。随着血管内影像技术例如IVUS、OCT等引入临床实践,冠脉生理学例如FFR变成常规临床应用,还有自主知识产权QFR的应用,使得冠脉介入治疗能够更精准的选择病人,实现更精准的操作,取得更好的结果。


PCI现今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未来的发展是要进一步完善PCI策略,提高PCI质量,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也包括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器材创新。



严道医声网:从BMS时代,到现在的DES时代,以及未来的介入无植入时代,腔内影像学将扮演怎么样的角色?

“腔内影像学在PCI中是不可缺少的。”

高润霖院士:腔内影像学是PCI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刚开始腔内影像学主要用于辅助诊断,随后进一步发展到指导治疗。IVUS、OCT刚开始用来看血管直径、看斑块的形态,斑块的性质,辨别易损斑块、辨别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夹层等等。


后来腔内影像学发展成为指导介入治疗的工具,可以根据腔内影像学测量的精确血管直径来选择支架的大小;在支架释放过程中,根据腔内影像学观察支架是否膨胀完全,是否需要后扩张;有没有边缘的夹层、撕裂、血栓等等,指导PCI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PCI以后部分病人会发生再狭窄的情况,腔内影像学可以用来鉴别再狭窄的原因,是支架本身的问题还是内膜过多的增生,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腔内影像学已经从辅助诊断,进展到指导治疗,更好的选择适应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严道医声网:微创阿格斯™OCT通过技术创新,为心内科医生推动和实施精准化、个性化PCI治疗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您对此有什么样的期待?

“希望未来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将血管腔内影像整合在一起。”

高润霖院士:微创阿格斯™OCT在血管腔内影像学方面拥有非常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非常好的基础。希望未来可以将血管腔内影像整合在一起,将血管内造影、IVUS、OCT,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整合,形成一个影像数据库来指导病人的治疗,有利于将来的研究工作。

专家介绍PROFILE

图片

高润霖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该院院(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等。

阅读数: 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