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鉴·OCT|沈雳教授专访:腔内影像学不仅是“第三只眼”,更是“最强大脑”

从6月25日开启首篇,跨越74个日夜,聆听16位专家学者心声,微创®冠脉联合严道医声网特别策划《洞鉴·OCT》栏目:既可观浩瀚,也可察微澜,正式落下帷幕。这里的暂停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段征程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在浩瀚宇宙中,用卓越的“黄金眼”捕捉蛛丝马迹,追寻微创理想,刻画精准PCI时代。

观/浩/瀚 察/微/澜

《洞鉴·OCT》

1985年,首例独立PTCA完成后,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开始起步。


三十余载的岁月长河里,从球囊到支架、从BMS到DES再到BRS、从简单病变到复杂病变,中国PCI手术量已突破百万。


作为PCI介入治疗中的“灵魂”组成,腔内影像学工具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2年5月27日,苏州微创阿格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重磅推出微创阿格斯™OCT系统及国内唯一“免冲洗”成像导管,真正实现国产OCT的伟大愿景。


浩瀚宇宙无法私有,但却可以寄存于追寻理想的眼中。

本期访谈嘉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沈雳教授


严道医声网:在当下,您觉得以OCT为代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对于推动精准PCI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对于我们医生来说,腔内影像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第三只眼,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大脑,指导医生的诊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科学化。
沈雳教授:相比于其他造影手段,腔内影像学尤其是OCT构造了一个血管的3D模式,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管腔内的细节和情况。
近年来腔内影像学的发展,对于临床上各类冠心病的诊断、评估、处理、并发症检出等方面体现出日益重要的价值,其中OCT对复杂病变尤其是分叉病变、钙化病变、再狭窄病变的治疗优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 伴随着介入无植入理念的发展,可降解支架、药物球囊等新的器械也会更加依赖于腔内影像学给予清晰和完整的指导。
进入精准PCI时代,腔内影像学与功能学将会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我们医生来说,腔内影像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第三只眼,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大脑,指导医生的诊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科学化。




严道医声网:据了解,您参与了微创阿格斯™OCT的上市前临床研究。在此过程中,您对微创阿格斯™OCT的体验和感受如何?

微创阿格斯™OCT在早期研发过程中,不断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性能和操作界面上的调整,使得产品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医生的使用习惯。

沈雳教授:微创阿格斯™OCT的通过性比较好,定位也比较清楚,可视性也比较强。最关键的是它的影像学清晰度可以与国际上的同类产品相媲美。专利的免冲洗导管设计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改进,但对于临床应用有非常大的价值。
在微创阿格斯™OCT在早期研发过程中,根据医生的建议对性能和操作界面不断进行调整,融合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使其更加适应医生的使用习惯。
我相信随着微创阿格斯™OCT进入临床,与临床医生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会大大提高器械的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这也是国产器械的一大优势所在,可以与国内的医生达成合作,在研发中加入医生的建议,更有利于未来的临床应用以及大规模推广。




严道医声网:微创阿格斯™OCT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端医疗设备的优秀代表,您作为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的秘书长,在您看来医疗器械的创新转化对于我国心血管领域发展有何意义?
医生的创新和企业的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临床需求为核心的创新,才能够真正引领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沈雳教授:这些年来大量介入治疗相关器械进入临床,作为医生而言,感受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发现部分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完全和我们的需求相匹配。
医生由被动地使用器械,到主动想改进器械的性能,这种想法上的改变促成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的成立。我们希望以医生为核心,以改善患者疗效为目标的创新实践,能够普及到广大的临床医生中去。
比如微创阿格斯™OCT在问世前的阶段就与CCI俱乐部的多位专家取得了联系,并且根据这些专家的建议进行了改进。这就是CCI俱乐部或者说中国创新医疗器械的宗旨,以临床需求为核心的创新,才能够真正引领产业发展。
创新俱乐部发展到今年第七年,葛均波院士也对CCI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会和更多的国内创新型企业展开合作,研发出更符合临床需求、符合中国国人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器械。我相信在国家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中,中国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会不断涌现更多的创新型器械,更好地为广大的患者服务。

扫码关注[洞鉴·OCT]专栏,更多精彩这里有!


专家介绍PROFILE

沈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美国心脏病学学会会士(FACC),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技术与器械创新单元共同首席专家。中国医学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秘书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心脑疾病介入治疗产业分会秘书长。

擅长冠心病的介入诊疗,专注新型心血管介入器械研发和应用。参与研发的多个产品已转化上市或正在转化(三氧化二砷药物支架、国产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Xinsorb、国际第一款深低温肾动脉交感神经冷冻消融导管等),参与建成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中国心血管器械孵化平台。参与创建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创业培训交流平台——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主持和参与国家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上海科委科技创新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近SCI论文30篇,多次在TCT、ESC、EuroPcR、TCTAP、ICI、CIT、OCC等国内外会议发言。获2015 年“东方新星奖”,2019年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复旦大学首届“明日之星”,2020年获第三届“转化医学创新奖”,2022年上海优秀技术带头人。

阅读数: 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