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 2022|葛均波院士在微创阿格斯™OCT的精准助力下顺利完成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的首例植入

近日,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中国行”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启动,标志着培养心血管青年医生的“创新鸿鹄计划”全国巡讲项目拉开帷幕。活动将从首站上海闵行起航,途径国内20多个城市,将医学创新的理念和技术从上海带到全国,从心血管领域拓展到其他医学领域,使更多的心血管领域青年医生从中获益。

“中国行”启动当日,我国PCI领域领军人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及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心内科胡伟教授团队在微创阿格斯™OCT系统助力下,顺利完成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的首例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精准植入PCI手术。

病例回顾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2月前因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行LCX PTCA+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此次入院拟进一步处理LAD残余病变。入院后冠脉造影LM未见明显狭窄,LAD中段长病变,最重狭窄90%,D1近段至开口狭窄90-99%,D2开口狭窄80%;LCX近段狭窄40-50%。

手术过程中,葛均波院士首先分别在LAD及D1各送入一根导丝。随后,为了更为精准地评价冠脉病变性质及严重程度,术者沿LAD导丝将微创阿格斯™OCT成像导管置于LAD中段,回撤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LAD局部斑块负荷重,以纤维脂质斑块为主,管腔局部重度狭窄,病变长度25.4mm,狭窄最重处面积仅1.79mm²。

OCT示LAD中远段管腔重度狭窄,可见纤维脂质斑块

使用2.75*10mm切割球囊10atm扩张D1近段至开口,复查造影可见管腔狭窄程度降至<30%,故未进一步干预。

随后术者继续处理LAD病变,使用2.75*10mm切割球囊14atm扩张LAD病变,复查造影可见冠脉夹层。为了更精准地定位支架着陆位置使其完全覆盖LAD病变及夹层,术者在微创阿格斯™OCT指导下将3.0*28mm 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LAD,复查OCT可见生物可吸收支架近端局部贴壁不良。

因此,术者使用3.0*15mm高压球囊14-20atm及3.75*13mm高压球囊12-20atm进行后扩张,再次使用微创阿格斯™OCT评价即刻手术效果,可见生物可吸收支架膨胀及贴壁良好,夹层被生物可吸收支架覆盖,复查造影提示管腔残余狭窄<10%,血流TIMI 3级,未见夹层及穿孔,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OCT下可见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生物可吸收支架小梁贴附在管壁上

微创阿格斯™OCT的出现,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PCI手术质量。

葛均波院士表示:

经过过去四十多年,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到今天。从最早的PTCA到裸支架,再到药物洗脱支架,下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而我们对介入的理解也一步步接近真相。二十多年前我们就有了血管内超声,腔内影像学的出现对介入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OCT腔内影像技术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即使是目前最好的血管内超声机器,轴向分辨率差不多是100μm,纵向分辨率是250μm;而OCT的轴向分辨率可以达到10μm,使我们可以更准确的了解病变的性质。更重要的是,OCT可以在介入治疗之后,帮助辨别支架贴壁是否良好,尤其是对于下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而言,血管内超声的分辨率不足以显示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的距离时,OCT可以清楚的勾画出支架的轮廓和血管病变的轮廓。

在持续创新的路上,苏州微创阿格斯通过自主研发,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腔内影像OCT系统及国内唯一“免冲洗”OCT成像导管,获得了业内专家和广大患者的认可,通过临床实际应用中彰显了“看得清、辨识明、匹配准、免冲洗、易通过、好定位”六大优势,使临床专家如同拥有一副“火眼金睛”可以明辨各种复杂病变,选择更优化、更便捷的诊疗手段,开启精准PCI新时代。

目前我国医学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创新正逐渐变成主旋律。正如葛均波院士始终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核心要素所在,中国的医疗技术创新和发明,也应该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留下一笔。未来,微创®冠脉也将继续携手更多临床专家术者,持续拓展心血管介入治疗产品线,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多优质普惠的冠心病全解医疗方案。为精准PCI提供强大辅助,也给术者提供更多器械选择,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专家简介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校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被授予“长江学者”、“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的通讯/第一作者论文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卫生部《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Intravascular Ultrasound》等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或SCI-E收录论文3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9部。担任《内科学》(第8版)、《实用内科学》(第15版)教材的主编工作,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阅读数: 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