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CC 2022|CCI、老伙计:彰显国产器械创新魅力,诠释CTO-PCI术者匠人匠心



2022年10月20日,CTOCC 2022正式启幕,迎来十八周年“成人礼”。


10月22,盛会热度不减,进入学术讲座日程,开启CCI-CTOCC老伙计@CTOCC专场,广大CTO人齐聚,在思考中前行,在交流中精进。


CCI&CTOCC

创新不止,器械研发百花齐放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是国内最早提出要以医生为核心开展临床创新的创新转化平台,在葛均波院士引领下,凝聚多方资源,日益发展壮大。此次,CCI首度携手CTOCC,集合领域内有丰富经验和造诣的临床医生、工程师、企业家,共话CTO-PCI创新发展征途。

CCI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特别出席专场并发表致辞。CTOCC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CCI创新学院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受邀担任主持嘉宾,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张峰教授李晨光教授,太原市中心医院裴志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陆浩教授黄东教授、吴轶喆教授,深圳北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宋亮博士,鼎科医疗技术有限公司CEO翁玉麟先生西门子医疗临床治疗系统战略部负责人鄂冬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博动医学影像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涂圣贤教授,微光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朱锐博士深圳北芯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张鹏涛工程师,波士顿科学高级市场经理刘世晓先生,上海微创旋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岳斌博士分别受邀担任讨论嘉宾及讲课嘉宾。

葛均波院士:从源头创新,实现真正原创研发

葛均波院士表示,当前我国医疗创新领域日新月异,我国心血管诊疗技术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临床研发及转化能力不足仍是痛点;因此创新一定要从源头做起,要从概念上创新,而非简单模仿或改良。葛院士向更多有志于创新发展的人才发出邀请,期待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医疗创新领域的良性发展。

沈雳教授:首度联手,共同奔赴创新之约

沈雳教授说道,今年正值CTOCC成立18周年,也是CCI成立7周年,无论是CTOCC还是CCI,都蕴含着创新的理念;此次首度联手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CCI的成立同样沿用了CTOCC俱乐部的形式,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宽松开放、交流融合的平台,和广大同道一起交流创新经验和理念,共同推动中国心血管创新事业的繁荣发展。

葛雷教授:双向奔赴,让医工结合理念更加深入

葛雷教授认为在介入治疗中器械的作用非常重要。器械创新促进技术进一步发展,而技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同样对器械有更高要求;在此方面,医工结合理念尤为重要。CCI本着葛均波院士提出的“From the doctor, by the doctor and for the doctor”的理念,开办创新学院,培养了大批有情怀、有理想、有技能的创新人才,相信通过本次与CTOCC学术交流的开展,能够更加深入医工结合的理念。

宋亮博士:腔内功能学与影像学技术创新和临床转化

在功能学方面,宋亮博士与团队率先研发国际首个基于MEMS传感器的快速交换FFR超细压力微导管,并由葛均波院士牵头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成为首个国产自主研发的直接测量FFR的医疗器械,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影像学方面,北芯IVUS系统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60MHz高速IVUS产品,且是目前全球成像速度最快的IVUS产品,可实时精确评估冠脉及外周血管的管腔和病变斑块情况。

翁玉麟先生:新型冠脉压力聚焦球囊及其临床应用

随着“介入无植入”的理念深入,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应用越发广泛,其中,使用压力聚集类球囊,进行狭窄病变充分预处理,是DCB长期疗效保障的前提。翁玉麟先生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鼎科DK Score冠脉刻痕球囊,临床试验结果显示:DK Score组即刻管腔获得为1.12mm,NSE组即刻管腔获得为0.95mm, DK Score组器械使用成功率为96.0%, NSE组器械使用成功率为89.7%,用优异的数据证明了本土医疗器械的研发实力。

鄂冬先生:Corindus途灵介入手术机器人CTO病变治疗进展

鄂冬先生介绍了CorPath系列主要CTO临床研究汇总、GRX辅助下CTO病例分析。Corindus途灵能够降低术中医患所受辐射剂量,提高手术操控精准度,其临床优势已经获得国内外临床术者与患者的充分验证与肯定,未来也将向CTO领域发起更多探索。

涂圣贤教授:计算生理学与斑块稳定性评估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涂圣贤教授介绍到由上海交通大学-博动医学影像联合实验室研发的一体化心血管精准评估技术(μQFR + AMR + RWS),仅需1幅常规冠脉造影、1分钟内即可计算出定量血流分数(μQFR)、微循环阻力(AMR)和血管径向壁应变(RWS),完成冠脉狭窄病变的完整评估。

朱锐博士:P80多模态OCT腔内影像系统临床创新实践

朱锐博士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多模态OCT影像系统Cornaris®P80。其设计秉承医工结合理念,根据广大中国术者的临床需求,进一步融合了功能学和生理病理学功能,包括斑块光衰指数(IPA)、虚拟血流分数(VFR)和智能钙化评估(ICA)等,全方位提升了冠心病腔内影像的诊断价值。

张峰教授:6.5F指引导管和预塑形导丝

张峰教授结合病例阐述了6.5F指引导管的操作感受,该导管能够提供良好的器械兼容性及支撑性,在分叉病变、分支保护、CTO、旋磨及血栓抽吸等应用中为手术带来便利,确保支撑力及通过性;分叉病变中可兼容两个大球囊和三条导丝,并且可减少导丝缠绕。

黄东教授:PWX无线导丝及RFR技术

黄东教授从PWX无线压力导丝的设计原理出发,阐述了其应用操作,包括导丝塑形、推送手法和回撤技巧,并对产品的迭代更新进行介绍。此外,黄教授提到全新静息功能学检查算法RFR(静息全周期比值),为ATP/腺苷禁忌患者提供了功能学检查的机会,可反映患者全心动周期血流储备情况,对于临床决策的制定有更积极的指导作用。

张鹏涛先生:TrueCross、TrueReach带来全新介入体验

张鹏涛先生从产品研发工程师身份出发,讲述了北芯自主研发TrueCross可扭转微导管及TrueReach双腔微导管的研发历程。TrueReach远端外径仅2.7F,是全球唯一一款可以在6F指引导管内兼容2.0 mm球囊的双腔微导管,有效提升了操作效率。TrueCross具有极佳的通过性,实现柔性显影,两款产品在复杂病变中均提供了有效支持。

陆浩教授:冲击波球囊在钙化病变中的应用

陆浩教授表示,冲击波球囊通过内置电极在低压下激发声压力波,并将此非聚焦、脉冲式冲击波通过球囊内介质及球囊壁传导至钙化病变部位,安全有效地碎裂浅、深层钙化,从而改善血管顺应性,以便后续支架植入和展开。相比其他钙化处理技术,冲击波球囊技术兼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效果明显的特点。相信随着该技术的普及,其将为冠脉钙化患者带来福音。

刘世晓先生:波科全新旋磨和血管内超声系统介绍

刘世晓先生介绍了波士顿科学公司的RotaPro旋磨介入治疗系统。其核心软件由中国研发团队设计开发,通过一体化的推进器控制旋磨头的转动,简化了手术步骤,让医生能够快速掌握旋磨手术的要领;配置了全新智慧控制系统,能够实时显示旋磨转速,便于医生学习和规范操作手法。

岳斌博士:微创旋律™冠脉旋磨系统

岳斌博士介绍了微创旋律™冠脉旋磨系统,其磨头表面全覆盖金刚石,磨头高速旋转同时轴向双向旋磨,将钙化组织打磨成可被人体吸收的微粒,大大降低了器械嵌顿的发生风险;尾端的一体化旋磨推进器可以实现单手按键控制,推进器采用多档位调速设计,方便术者快速切换转速。

吴轶喆教授: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长期随访结果和启示

吴轶喆教授分享了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5年随访结果。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植入术后5年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吸收支架植入技术对预后存在明显影响,基于OCT引导的可吸收支架植入流程有望提升患者预后。

老伙计@CTOCC

心怀热爱,探索CTO始终在路上

一群匠人匠心,痴迷于CTO的老伙计,他们用充沛的精力,灵活的头脑致力于探索CTO-PCI发展;用耐心在真假之间闪转腾挪,运用的是技术,展现出来的是艺术。

CTOCC 2022也特地设立专场,邀请认真实干的老伙计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乔树宾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宋耀明教授担任主持嘉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宇扬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昕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贺勇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官学强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董鹏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孔令秋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张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侯磊教授担任讨论嘉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长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胡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牛铁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剑英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分别带来精彩讲课。

李长岭教授:冠脉拟真FFR的现状和挑战

李长岭教授分享了冠脉拟真FFR的发展和前景。与基于导丝的生理学评估工具相比,计算冠脉功能学评估工具操作简便、可多次测量,其发展和应用为计算功能学指导血运重建的广泛应用创造条件。

卜军教授:多模态CT融合影像实时指导心脏介入

卜军教授总结道,影像学的发展,为介入治疗带来了诸多便利,CBCT/CTA融合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若将CBCT/CTA融合技术进行普及,能够让手术更容易、更安全、更快速,期待未来此项融合技术能够更快速发展。

张毅教授:CTO开通后真假腔比例对预后的影响

CTO病变最理想的是导丝从近端的真腔穿过CTO闭塞段直接进入远端血管真腔,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进入假腔,可谓“真假难辨”。张毅教授介绍了CTO开通后真假腔比例对预后的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名称恰好与老伙计同名,期待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能够进一步揭晓更多结果。

牛铁生教授:Pilot200导丝的特殊操作

牛铁生教授指出Pilot200具有足够的硬度、顺滑性、安全性、稳定性和操控性。在处理CTO病变时,Pilot200特性有:导丝快速操作更易进入病变(分叉处);导丝快速操作更易改变方向(平行);导丝快速操作更易穿回真腔(ADR);在局部硬病变更容易刺入病变,慢动作容易滑走。

马剑英教授:Knuckle导丝的设计和使用

马剑英教授结合病例分享道, Kunckle导丝用于分支较多时;支架释放后尚未后扩张,导丝不小心被带出时;以及CTO病变开通时。在严重狭窄的位置,不能用Knuckle环通过, Kunckle导丝构建操作注意导丝末端塑形尽可能大;快速前送并旋转;一旦遇到阻力前端便可卷曲;如微导管辅助,可将导丝直接塑形成U形弯。

胡涛教授:我心中理想的导丝

胡涛教授结合经验同参会专家分享了不同导丝的操作感受。 如Kunckle袢环自然形成,大小可控,可有效提高成功率;Eagle KXB在工作导丝头端进行6mm预塑型,用于CTO导丝通过微导管交换工作导丝时,可保证工作导丝自然起袢,保护远端血管不会穿孔。


医学是经验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古老而鲜活的学科,医学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

现在,我们迎来了医学创新发展的最好机遇。在这万众创新的时代,无论是CTOCC、CCI或是老伙计,都正在全新的创新生态链构建中继续叠加新的价值,正如一棵大树,不断抽出新芽,长出新叶,展示着盎然生机。

以匠心致敬初心。

十八年来,CTOCC从一颗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点燃了祖国大地无数CTO-PCI术者的热情,见证了中国介入医师为梦想全力以赴的身姿。我们期待,中国CTO-PCI术者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在传承中奋进,照亮更多有志于CTO-PCI的青年医师不断前行。


阅读数: 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