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刘红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心血管病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之道,西医之术,兼收并蓄,多元融合。

一场探讨现代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交流、合作的心血管学术盛会即将拉开序幕。

2022年10月28-29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承办的“紫金·宽街心血管论坛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即将召开。

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教授在会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大会上既有中医、西医心血管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有年轻一辈的优秀专家,我们希望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沟通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国内外新进展、各自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真正能够学有所获。”

刘红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中医医院


01

精雕细琢

跨领域碰撞学术火花

紫金,意喻紫禁城。

宽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地处北京平安大街与中轴线交界附近的宽街路口,因此有了北京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字,“宽街中医医院”。

“紫金·宽街”,一个古色古香,含蓄优雅的名字。

刘红旭教授说,“紫金·宽街心血管论坛”今年是首届,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论坛设置、专家邀请、讲题拟定上,组委会成员和学会成员早在半年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大会有两大宗旨:
一是分享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进展;

二是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平台。

1.兼具广度与深度

大会设立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15大板块,覆盖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方方面面。刘红旭教授表示,论坛一方面延续了年会往年名医传承论坛、交叉学科论坛、共识与指南论坛、青年医师论坛等经典板块,另一方面新增了能够代表心血管领域发展方向的创新板块。

同时15个论坛共有45个讲题,每个演讲的题目与讲者的选定都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精心筛选。包含了现代心血管领域的最新进展,也包含了中医千年学术传承的经验总结,力争做到“经典传承与开拓创新”共存并举。

2.中西医名家荟萃

大会邀请了中西医心血管领域顶尖的学科带头人,中医药界最高荣誉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国医名师“、全国各地知名中医学者、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老牌”医学中心的资深专家,共聚一堂,进一步加深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中西医的交流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特别安排了名医名家论坛与青年论坛交相辉映,届时翁维良教授、郭维琴教授、佘靖教授等中医大师,以及面向全国的征文大赛优秀论文作者同台展风采,体现中医药学与时俱进,薪火相传的核心精神。

3.学科交叉闯新路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强调整体医学观和辨证个体化治疗方案。就心血管疾病而言,从早期病人危险因素、到缺血性心脏病、缺血的再灌注损伤、PCI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终末期的心衰,中医药可以提供全时间链的心脏治疗与保护。 

在本次大会上也特别设计了交叉学科论坛,探讨内分泌领域的学术进展以及相关前沿信息,希望通过不同学科、不同理念的碰撞以及年轻医生与行业专家的深入交流,擦出绚烂的学术火花。

02

重视中医药学在心血管领域的价值潜力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自肇源迄今,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相融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才使得中医药历久而弥新、亘古而长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也因此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一直以来是医学发展最快、最前沿的学科。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西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同样也不落后。

以冠心病介入治疗为例:1985年首例独立PTCA完成;2021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完成116万余例PCI手术……

“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同时也无法回避这一技术本身带来的新问题,特别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刘红旭教授说。

近些年来,刘红旭教授带领团队在研究中医药对心肌围手术期的保护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实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潜在的应用价值。

此外,随着循证医学和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临床意义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刘红旭教授团队牵头制定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中医诊疗特点和优势,系统整理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应用情况,对防治CMVD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

在既往一些研究也表明了中药静脉制剂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降低病死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提高再通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总体上说,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中医的身影。可以说中医的发展和我们西医同道是并驾齐驱的,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做到有机结合。”

03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新时代发展中医药学

刘红旭教授在采访中指出,在新时代发展中医药学,要牢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传承中医药学几千年积累的治疗经验,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多的研究和创新,让中医药学进入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新轨道。

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成立于建院初期,在近60载的发展历程中,也秉承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思路。目前是卫生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心血管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医学专业、北京市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辐射工程首都核心专科。

许心如教授、魏执真教授、黄丽娟教授三名国家级名老中医的思想传承与发展中,心血管科逐步形成了泻肺利水法治疗心衰病(心力衰竭)、凉血清热法治疗心悸(心律失常)和益气逐瘀法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三个独具特色的“治心三法”,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常规,以及专病─专家─专台─专药的特色诊疗体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相关的研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04

服务医院,服务医生,服务百姓

是大会主席,是科室主任,也是主任委员。

多重身份赋予了刘红旭教授多重的责任。作为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办好这次年会是刘红旭教授义不容辞的“分内之事”。

“相比于前两年,不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今年的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为期两天,15个论坛,45个主题演讲,我们仍然觉得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办法一一纳入。”

在刘红旭教授看来,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是有实力,有学术竞争力的专业学术团体。囊括了北京地区六家三甲中医院以及十几家周边区域医疗中心,学会成员在各自领域都有着突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

自成立以来,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举措,促进了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领域的学科发展。

在今后的规划中,刘红旭教授将团结协作放在了首位:

“未来,我们将继续服务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所覆盖的医院与医生,组织北京市及全国兄弟单位的学术资源,团结心血管领域内中西医结合的精英,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习和探讨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开展学术交流,为促进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百姓而努力。”

在坚守与创新中,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的新局面已徐徐展开。

蓝图已绘,大幕将起,期待“紫金·宽街心血管论坛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的精彩绽放!

专家简介

刘红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首席专家,心血管科主任,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与急危重症临床治疗及冠心病介入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先后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首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先后获得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1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 SCI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专家共识4篇,国家发明专利8项。

阅读数: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