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郭应强:医学,让生命更有质量——应用SAPIEN 3瓣膜¹为22岁患者行三尖瓣瓣中瓣植入术后的思考

“22岁,正是生命中最精彩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尽可能完美的手术,让患者的生活状态得到最大的改善,帮助她保持最完美的状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郭应强

2022年11月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郭应强教授团队,成功应用SAPIEN 3瓣膜为一位22岁生物瓣术后、肝肾功极差患者行三尖瓣瓣中瓣植入手术。

这是郭应强教授首次使用SAPIEN 3瓣膜进行三尖瓣瓣中瓣植入的手术,也正是这台手术,让这位患者重获新生,让小姑娘的生命在最美的年华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手术的背后,不仅是对产品和技术的再次探索,更体现出了将心比心的医者仁心和让人舒服的医学温度。
微创介入,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最好选择

患者是一位22岁的小姑娘,十多年前因先心病行外科三尖瓣置换术,现因三尖瓣生物瓣衰败反流需要再次换瓣。入院时有纳差、心源性肝硬化、腹水、全身水肿等体循环和消化道淤血表现,生活质量差。

22岁、十多年前因先心病已经植入生物瓣一枚、此次因生物瓣衰败再次入院……患者的每一条信息都让人为之颤抖。


郭应强教授表示,这台手术虽然面对的不是难度非常大的病例,但正是因为患者太年轻,对医生来讲,压力会更大:

术前评估发现,患者右心功能差,心脏几何形状空间构型改变大,并且由于生物瓣衰败,大量心室的血反流到心房和腔静脉系统,患者肝脏肿大非常严重,是淤血性肝硬化的一种表现,所以肝功能不好,全身水肿厉害,营养状况也不好,生活质量很差。

同时,考虑到患者不愿意再经历一次开刀手术,微创治疗的意愿强烈,而且再进行一次右心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讲创伤打击等各方面影响都很大,这些表现都说明患者再次接受开胸的条件不好。

“对于一个疾病的治疗有很多方案可选,备选的时候会权衡利弊,哪一种对病人的创伤会小,哪一种对病人的获益最大,目前现阶段来讲,我认为介入瓣放进去对她来讲是获益最大,创伤最小的一种方式。”

基于此,郭应强教授团队选择瓣膜介入这种损伤最小的方式,来解决患者的问题。

排兵布阵,做好手术预案演练

接下来,就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

此例手术,是郭应强教授做过的三尖瓣介入术中年龄最小的患者,而且针对三尖瓣位置的瓣中瓣手术,跟主动脉瓣有极大不同,主动脉瓣有很多经验可循,但三尖瓣国内经验相对来讲比较有限,以前几乎没有尝试过。

如何尽可能高成功率的完成手术?

术前进行充分分析和判断至关重要!

术前,通过多学科团队讨论,大家共同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把整个手术切割为各个节点,对各个节点可能出现的意外,在术前进行充分预演,这样当在术中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根据术前讨论的预案进行最合理的选择,把患者风险降到最低,以保证能够安全顺利的完成手术。

瓣膜衰败后瓣中瓣术

SAPIEN 3瓣膜是最佳选择


郭应强教授特别提到,不管是做瓣中瓣,还是做主动脉瓣,技术上都是相通的,但三尖瓣位置的调弯和定位相比主动脉瓣更困难一些,关键问题就是能否精准定位、稳定释放。

这时候,选择对的、性能优异的瓣膜就成为了手术成功的关键。

“SAPIEN 3瓣膜的出现,对病人来说相当及时,能够让术者以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患者目前最严重的问题。”

郭应强教授提到,对于生物瓣膜衰败以后再次做瓣中瓣手术,SAPIEN 3瓣膜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而且这也是国内目前上市使用的唯一一款球扩瓣。同时,无论从调弯、定位等方面,SAPIEN 3瓣膜相比而言更稳定一些,能够保证手术当中心腔有一个很好的对位问题,毕竟,TAVR的技术核心就是做好对位,才能够得到好的效果。

同时,由于缺乏既往三尖瓣置换的手术记录,生物瓣尺寸不明,CT观测生物瓣型号为HancockII31或33mm,直径29.5mm,因此选择了29mm型号的SAPIEN 3瓣膜。

右心室进导丝,更好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瓣中瓣导丝是放在右心室。

一般来讲,瓣中瓣导丝可放肺动脉也可放心室,到底放心室还是放肺动脉?这个问题在术前做手术预案时,郭应强教授和团队根据患者现实情况(右心室较大),做了两套方案:首先,放肺动脉对位不是特别好,做手术时可能会出现位置不理想的情况,经过仔细分析讨论,尝试在心室进行定位,把导丝放到心室后反复评估,觉得可行。

“介入瓣膜进去的时候,要实现好的对位、很好的定位,相对来说难度比首次手术的病人大很多。在右心室放导丝我认为对患者来讲容易获得最好的对位条件。”郭应强教授这样说道。

手术中,SAPIEN 3瓣膜释放后即刻行TEE和心室造影,未见明显反流,撤出输送系统,手术完成。

术后,患者胃肠道淤血大幅度改善,消化功能明显恢复,水肿、肝脏淤血等也在逐步改善过程中。郭应强教授特别提到,从目前的观察来讲,无论是肝功能还是转氨酶都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心脏彩超也显示心脏瓣膜工作状态非常好。

把握当下,才有可能拥有未来

众所周知,生物瓣的寿命大概在10-15年之间,患者只有22岁,肯定会面临生物瓣再次衰败的情况,之后,又该怎么办?

面对这个问题,郭应强教授介绍到,此次放进去的生物瓣选择了29mm的瓣膜进去,相对较大,如果十几年后这个瓣膜再次衰败了,可以再套进去一个27mm或者26mm的瓣膜,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直往下套,当小到一定程度不能再套的时候,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可以通过外科开胸把瓣膜整个取出来,重新换一个新的外科生物瓣进去,就又可以重演一次瓣膜衰败后,再次换介入瓣的过程。

当然,对于大多数心脏瓣膜病患者来讲,反复手术是非常不好的事件,但既然生了病,就用现有的最好的科学技术方法来解决最严重的问题。

郭应强教授特别提到,回首三十年前,谁会想到不开刀就能够把瓣膜放进去,三十年后的今天,TAVR技术如此如火如荼,已经可以解决以前很多不敢想像的问题。所以,患者只需要高质量的活在当下,不要过多担心体内瓣膜的寿命,因为科技在不断发展,要相信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快,一定会有创伤小、时间长、保证高质量生活状态的心脏相关产品出现。

“瓣膜产品会不断更新迭代,会越来越好,或许哪天技术上得到突破,介入瓣可以使用40年、50年的时候,那不是很好的一个情况吗?”

只有把握住了当下,才能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要相信科技的发展,会带来奇迹,会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产品。

从患者本身出发,医生需要解决她当下的问题,也要驱散她对未来的顾虑,这是郭应强教授对患者的用心良苦。


相辅相成

让外科和介入成为手中的“武器”


“我们要让患者知道该选什么样的医生,该选什么样的团队,该做什么样的手术。”

从患者本身出发,客观地为其提供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患者在更长的生命周期里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是郭应强教授始终追求的目标。

当前,外科和介入是治疗瓣膜疾病的两种主要方式。郭应强教授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批做介入瓣的外科医生,既会外科,也会介入,让他对于医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外科和介入是相辅相成的,单方面的介入或者单方面的外科都很难实现对一个患者需求的客观评价。

郭应强教授表示,介入手术的获益是毫无疑问的,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介入,在医生自己的判断中也会给越来越多的病人推荐使用微创介入方法,但外科手术的技能技巧是保证患者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介入瓣虽然成功率很高,但介入瓣所面临的传导阻滞、瓣膜移位、瓣周漏等并发症始终存在,当出现心脏破裂、瓣周漏、瓣膜移位等介入瓣解决不了的严重并发症时,如果术者有外科的技术背景,就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来解决问题,大幅度提高患者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手术的死亡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实,所有的诊疗,都是希望患者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当这项技术因为一些疾病特点,或者患者一些个案情况,出现意外的时候,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患者生存,这时候外科背景就体现出特别大的优势,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判断,在第一时间通过外科手术方式进行干预。

冰心曾经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医学是一门和人打交道、为人服务的学科,也是一门点亮患者生命的学科。
在探寻生命“密码”的路上,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医者,需要帮助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更好生活的医者,也需要让患者对未来保持希望的医生。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患者,生活有质量,生命现光彩,即使踏着荆棘,流着眼泪,也不觉得痛苦,不感到悲凉。


所以,郭应强教授希望未来的心脏医生,是既具备深厚的外科手术功底,同时也能够熟练掌握介入技术。

“相当于医生手上有十八般武器,可以在里面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去解决患者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患者最大获益,这也是患者最需要的医生或者最希望能够接受的医疗水平。”郭应强教授这样说道。


注释:

1. SAPIEN 3瓣膜为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203130291。



专家简介

郭应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担任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会员,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ISMICS)会员,四川省医学会胸心外科专委会常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编委,国家心脏中心微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心脏瓣膜病学会中国分会常务委员,亚洲心脏瓣膜病学会中国分会介入治疗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大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阅读数: 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