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患者刘大伯(化名)因“间质性肺病”被收入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决定进行肺移植手术。但在等待供肺过渡的过程中,刘大伯即使在呼吸机辅助下,仍出行动困难、无法正常呼吸,肺移植手术已迫在眉睫……
“一管通双腔”,量身定制ECMO置管技术
手术肯定要做,问题是怎么做?
如何减缓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为肺移植手术争取宝贵时间?
如何既不影响患者术后下床行动,又能尽快康复,重归正常生活?
上海市肺科医院ECMO(人工体外膜肺氧合)团队和肺移植团队根据刘大伯身体情况再三考量,为他“量身定制”了国际领先的新型“叶医生”——单管双腔颈静脉置管VV-ECMO。

单管双腔颈静脉置管VV-ECMO
2022年9月4日,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肺科医院肺移植团队领头人陈昶教授带领ECMO团队,采用单管双腔静脉插管,成功实施VV-ECMO“一管通双腔”(静脉到静脉的一种插管方式),超越了以往常规“股静脉+颈静脉”的双管置管技术,让患者的下肢不受创、康复更快、预后更好。

双腔插管置管进行中
新技术新突破,肺科人迎难而上
该技术仅在颈静脉置入单根导管,一是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少;二是双腔颈内插管缩短路径、减少再循环,大幅提升ECMO效率;三是预防了远端缺血;
更为重要的是:双腔插管不占用股静脉置管,减少股静脉插管,不限制下肢活动,患者的压力减少、术后舒适度提升,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为改善患者预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虽然优势明显,操作难度也较传统单管插管技术更高,插管灌注孔必须对准三尖瓣,因此需要B超医生和麻醉科医生相互配合,在食道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置管,为肺移植手术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为肺移植术后康复添砖加瓦
刘大伯在成功经行单管双腔置管术后,康复治疗尤为关键。而单管双腔静脉插管不限制下肢活动,患者从解放双脚→床上卧推→下地行走,积极配合一对一的每日康复计划,循序渐进恢复下肢功能。现在刘大伯已经顺利进入平稳康复,他和家属的内心也变得踏实。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黎医生判断:此次疑难手术成功的关键,除了运用双腔颈静脉置管术,呼吸康复治疗师在术后发挥了重要作用。患者每一步的前行都有呼吸康复治疗师的身影,每一次敢为人先的探索都有肺科团队的全力以赴。
Crescent双腔颈静脉ECMO插管

Crescent不透射线标记:使得“X射线下的置管及日常定位”成为可能
Crescent双腔插管因独家设计的不透射线标记marker,使其不仅能在超声辅助下进行置管操作,还能在DSA介入引导下完成置管;因此也可在院内杂交手术室内进行。此外,不透射线标记能够在X-ray下清晰辨识,为插管的日常定位提供了极大便利。Crescent独创的设计,为ECMO专家、医护提供了除超声外的更多、更灵活的选择。
上海市肺科医院始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此次采用双腔颈静脉置管,填补了VV ECMO双腔插管技术在上海肺移植应用中的空白,也是肺科医院ECMO团队在精准治疗、减少医源性损伤方面做出的又一项积极探索,为今后的肺移植手术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专家简介
陈昶
上海市肺科医院
教授,博导,主任医师。上海市肺科医院党委书记,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肺科医院GCP主任,同济大学胸外科 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学术/学科带头人,上海领军人才,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委会副主委,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美国胸心外科学会国际会员(AATS Membership),美国外科学会会士(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