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会2022丨郭晓纲专访:以西湖之名,共承心血管学科健康的世界使命

天上明珠,人间西湖。

千百年来,西湖荟萃了诸多美到极致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和赞美。诗人们用尽最美的辞藻来歌咏西湖,居住在周边的杭州人用代代相传的爱情传说来浪漫西湖……

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人们从各自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打量着西湖、描写着西湖,而西湖之美就仿佛西湖之水,也一直不曾枯竭。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被誉为‘天下第一湖’,沉淀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以‘西湖’为名,代表着大会不仅立足于中国,更面向世界,大会将拓展国际视野,促进国际交流,展示中西方的学术碰撞,共承心血管学科健康的世界使命。”

长年行医于此的心血管病医生们则在尝试用一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心血管学术大会来诠释西湖。

12月9-11日,“2022西湖心血管大会”将在线上如期召开。会议举办前夕,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郭晓纲教授谈起了大会以西湖为名的特殊意义,也介绍了本届大会的亮点和特色内容。

郭晓纲

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一医院


01

精雕细琢 打造高品质学术大会

万里江河总有源。武林山上的水向东行走八百三十里,成就了一汪西湖。

那么,西湖心血管大会从何而来?

郭晓纲教授介绍,2020年初冬,我国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阶段性胜利。而心血管学科多年来与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多方交流,相互共享学术、技术最前沿,以及临床诊治经验的传统,加之近年来人工智能、医工信交叉协作等新的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涌现,在传承和创新的背景下,西湖心血管大会应运而生。

首届西湖心血管大会秉持“创新、合作、规范、务实”的宗旨,在疫情稍微平缓之际采用线下会议方式,设立了心衰论坛、结构性心脏病论坛、起搏电生理论坛、冠心病论坛,推动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产生了高层次的思想碰撞、促进了高质量的学科发展。

两载春秋倏忽而逝,2022年度的西湖心血管大会充分汲取了过往办会的成功经验,又结合学科发展进一步补充发展了会议内容,做到以点带面,与时俱进。

首先,在整体规模上,大会进行了19个论坛主题设置,遍邀400+海内外专家云聚。

大会设置了7个直播频道,涵盖19个论坛主题,将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同步为大家奉送近300场主题讲座,从而尽可能全方位地呈现心血管学科的前沿进展。

“本次大会嘉宾也可谓阵容强大,目前已有葛均波院士、韩雅玲院士、张运院士、胡大一教授、马长生教授、霍勇教授、张澍教授、王建安教授、傅国胜教授超40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受邀与会,相信本次会议一定会成为2022年末心血管学科的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郭晓纲教授补充说。

其次,大会更注重多学科交叉合作,开设新主题论坛把握未来趋势。

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新突破往往是在和其它学科的交叉碰撞中实现的。

心血管学科也不例外。

近年来,在代谢病学、材料科学、影像学、蛋白结构、基因组学等与心血管交叉领域涌现出了许多重大创新成果。与此同时,社会与时代发展奔涌向前,广大人民群众对待心血管疾病不再仅仅局限于得到治疗,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全生命健康周期的管理、更优质的诊疗手段、更高的生活质量等。

群体需求层次变化,加上与医学相关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在呼唤着心血管医生们打破学科壁垒,在更广的维度上寻找疾病诊疗新契机。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郭晓纲教授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为之付诸实践。

——大会特别开辟了交叉论坛、主动健康与人工智能论坛两大特色论坛。

交叉论坛旨在通过优秀交叉学科研究分享,促进交流与创新。与会专家将就生物力学、蛋白组学、细胞骨架与线粒体功能、纳米材料等领域与心血管交叉研究成果展开分享和讨论。

主动健康与人工智能论坛中的“主动健康”,是我国针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提出的新健康理念和模式。

郭晓纲教授解释,主动健康是相对于被动医学而提出的新概念,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和自组织能力,而医学的任务是在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可控的方法手段,激活人体这种能力,达到消除人体疾病和提高机体能力的目的。

“主动健康的理念和实践对需要健康监测、获取健康数据等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人工智能、通讯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为推进主动健康实施提供了可能,而主动健康也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由此,本次大会设立的“主动健康与人工智能论坛”,正是结合新时代特点和新征程需求,讨论、交流主动健康的实践经验,探索新时代心血管领域主动健康的发展前景。

届时论坛将邀请数名心血管学科的知名专家,同时也是主动健康理念实践的先锋带来主题分享。

“总之,本届大会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论坛设置,对于心血管专科医生来说是极好的学习机会。”郭晓纲教授强调。

还有一些心血管学术会议中常见的主题论坛,如高血压论坛、房颤论坛、心衰论坛等也将主要聚焦心血管领域目前临床诊治难点,进行研究进展讨论和指南新进展解读。

针对介入治疗领域,大会同样精心设置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论坛、肥厚型心肌病介入论坛等新介入技术的专题论坛,也安排了CTO、左主干病变、冠脉腔内影像等经典冠脉介入技术的新进展研讨论坛,给介入医生提供交流平台;另外,心血管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医学科学家们也能在交叉学科、精准与转化医学论坛、心血管生物学论坛等论坛中交流基础医学领域的新发现、新突破。

02

执着与追求薪火相传 予新生于一席盛会

从一滴水看世界,细微之处追寻本源,一粒尘埃包罗万象。

一场学术会议的背后往往也蕴含着一家医院、一个科室、一位带头人立身立学的目标与思考。

西湖心血管大会的身后,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从上世纪末开始,致力于提高心血管病诊疗水平、推进学科发展的执着与追求。

郭晓纲教授回忆,在科室前辈,尤其是陈君柱教授、朱建华教授等老一辈专家领导下,浙一心内科在国内较早,省内率先开展电生理、冠脉介入治疗等项目,介入诊疗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一代代浙一心内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面向新时代,不断将浙一学术和临床水平推向新高度。

学科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肥厚型心肌病射频消融术治疗、较早开展二尖瓣缘对缘钳夹介入治疗等新技术,目前手术例数位列浙江省前茅,在心血管领域新技术探索和发展上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近期,科室于国内首创升主动脉包裹+经股TAVR杂交手术,为升主动脉扩张、横位心且外科手术高危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郭晓纲主任手术团队术中操作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始,浙一心内科就率先开展了心血管介入治疗,每年完成各类心脏介入手术超万例。科室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高脂血症、心肌炎、心肌病、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等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上有丰富治疗经验。

近几年在心血管领域新研究、新技术方面,浙一心内科除了率先开展了肥厚型心肌病射频消融、化学消融治疗,二尖瓣钳夹等介入治疗新技术,还开展了心内膜活检、心肌活检、晕厥射频消融治疗、疑难心肌病对因诊断等诊疗技术,和浙一影像科、核医学科共同探索、搭建心脏MR、心脏PET/CT诊疗平台,极大促进了心血管遗传病、罕见病诊疗。

寸积铢累以成高楼,厚积薄发以致广袤。

这些也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筹办西湖心血管大会的动力与原因之一。

老一辈专家开拓创新,为科室乃至浙江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奠定了“敢为人先”的传统,当代浙一心内人在薪火相传中继往开来,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有内容、有想法与全国心血管同仁共同交流,吸引周边地区心血管医生相互学习,最终,催生了一场崭新的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议。

03

75载时光隽永,为守护人民健康筑巢引凤

今年适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院75周年。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于是,人们总会赋予重大时间节点以特殊意义。在郭晓纲教授看来,建院75周年也为科室及大会发展带来一个崭新起点。

“今年恰逢建院75周年,浙大一院又迈上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新征程。”

他谈到,1947年11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以远见卓识创建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开院之初,设施简陋,举步维艰,员工仅66人,床位仅65张,人称“弄堂医院”。首任院长、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王季午教授不辱使命,秉承“严谨求实”的作风,提出打造“南方协和”的目标。

75年来,一代代先贤前辈前仆后继、薪火相传,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世纪传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史上的“第一”。

在医院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浙一心内科也不断壮大,目前已经发展为在庆春、之江、国家医学中心院区都具有独立病区,科室员工近200人,集医疗、科研、医学教育的心血管中心。

立足于浙大一院深厚的积淀,浙一心内科将抓住健康中国和医院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蒸蒸日上,不断发展,共同促进心血管领域专业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研究水平及学术水平的提高。”

“浙大一院坐落于西子湖畔,浙大一院和浙一心内科与西湖一样,都有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辉煌的历程。大会不仅要立足于中国,更面向世界,大会将拓展国际视野,促进国际交流,展示中西方的学术碰撞,共承心血管学科健康的世界使命。”

人才是医院之魂,优秀人才更是带动医院发展的引擎;是引领学科建设和开展新技术的源泉。

具体到如何落地,郭晓纲教授表示,未来浙一心内科将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筑巢引凤,涵养人才蓄水池,不断夯实发展的人才基础。

首先将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升核心竞争力;其次强化人才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人才称号申报;再次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体系,大力培育青年英才。依托人才这一基础,重视临床研究平台建设,提高临床医疗水平,争取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形成一批重大疾病的诊治技术规范,用创新技术为区域内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是情。

一汪西湖水哺育了代代在此耕作和生活的人民,也见证了一家医院75年风雨传奇,更记录了一间科室几代心内人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奋斗历程。

他们丰富了西湖,西湖也在滋养着他们。

于西湖的怀抱里,一场心血管学术大会顺利诞生;在初心如磐的吐息中,大会在努力成长。

相信2022西湖心血管大会在郭晓纲教授的打造下,西湖水的冲刷与浇灌下,将为广大心血管同仁带来一场集创新发展、促进交流与加强合作为一体的学术盛会。

专家简介

郭晓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信息化学组委员,浙江卒中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冠心病康复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冠脉介入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卫计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医坛新秀,钱江人才,浙江省卫计委骨干人才,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拔尖青年人才(A类),已发表包括European Heart Journal、Talanta等期刊在内的各类学术论著20余篇,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省部级、厅局级课题多项,作为主参曾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

阅读数: 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