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4B会议|孙宁玲: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准确评价动脉弹性

2022年12月3日-4日,第五届血脂、血压、血糖、血栓(4B)防治高峰论坛暨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2022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第八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疾病防治高峰论坛顺利召开,众多专家云集线上,共畅未来医疗事业发展。

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高血压科主任孙宁玲教授分享了由她主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评估动脉功能的项目进展。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根据中美协作多省市横断面调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43-81岁颈动脉超声斑块的检出率为60.3%,其中小于55岁组为53%、55-69岁组为64%-69%、70-74岁组为79%,而大于75岁组为80%。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30%的脑血管病患者、25%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并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北京老年患病率约为16.4%, 浙江沿海渔民患病率最低(2.1%)。

由此可知,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有南北差异,而且血管的动脉弹性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会随之上升。高血压也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因素,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与之存在相关性,当收缩压>140mmHg时,在纵向关系中,可以对动脉僵硬度起到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每十年以0.6米/秒的速度稳定增长,男性的PWV每十年的增长速度从40岁以后是女性一倍增长速度,为1.2米/秒。

孙宁玲教授指出,高血压是导致血管病变的关键危险因素,血压管理至关重要。无论是2018年ESC/ESH高血压指南、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还是2020年ISH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都强调了动脉僵硬度指标是导致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关键。

临床上,一般采用动脉测定仪和血管超声来评估是否有动脉硬化及粥样硬化。cf-PWV是指南推荐的分析指标,但操作较难,而应用较为广泛的动脉硬化指标ba-PWV操作简单,但存在难以稳定反映大动脉硬度的局限性。

针对检测动脉硬化的难点,孙宁玲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课题研究,开发了智能可穿戴手表,通过心电图、脉搏图来检测血管功能。

为了验证智能手表测算cfPWV的准确性,孙宁玲教授带领团队在374例非心血管疾病志愿者中分别应用Complior 动脉硬化分析仪和智能手表进行了cfPWV检测结果的比较。结果显示:Complior和智能手表检测cfPWV相关性良好,一致性相关系数达0.9045(95%CI 0.8853-0.9206),不同性别、年龄的相关性均良好,P<0.0001。

验证敏感性和特异性时,以cfPWv>10m/s作为切点,得出结果可知,R0C曲线为0.968,P<0.001,敏感性为0.899,特异性为0.927。

孙宁玲教授最后表示,智能终端估算cfPWV是一种实用、简单、可普及、且已经验证的动脉僵硬度监测替代手段,体积小、佩戴方便、购置容易,可获得多种健康指标,群体覆盖面广,可长时监测,随访简单,在帮助人们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阅读数: 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