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9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办的“厚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钙化病变预处理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旋磨为戈,切割为刃”,立足钙化病变的预处理,联合北京及南方多位著名专家共同参与。会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健教授作为大会主席,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崔鸣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的郭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钱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的沈珠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曾勇教授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傅国胜教授共同主持及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 CA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钙化病变的检出率也越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可高达80%。由于钙化病变较硬,常使病变不能充分扩张,球囊和支架难以通过,支架不能完全膨胀,进而导致治疗失败和(或)各种严重并发症。因此,钙化病变的充分预处理就成为其介入治疗成功的首要条件。近年来我国冠心病领域无论是技术还是器械可谓是经历了飞速发展,对付钙化病变,介入医师也是拥有十八般武艺,其中冠状动脉旋磨术及切割球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次大会聚焦这两种钙化病变的有力武器,在多角度、多适应症、重实践的维度对如何进一步优化钙化病变的预处理进行充分探讨。


本次大会主席刘健教授对邀请到的各位行业专家、同道朋友,以及所有云端参会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刘健教授讲述了会议名称——“厚道”的故事,“厚道”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校训,本次活动本着“厚道与担当”北医传统,不仅旨在与同行们进行交流讨论,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更优的手术策略,同样也是为了纪念今年北大医学办学的第110周年。刘健教授在致词中表示:为致敬北京大学医学部,带着北医的传承与希冀,举办此次大会。感谢各位同道能够在这个疫情充满变化的节点上积极参与其中。本次会议重点在于如何优化钙化病变的预处理,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全面探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交流平台,对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刻探讨,以期给各位同行们提供思路,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更加精准的、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病人的远期预后。

会议首先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钱杰教授对波科最新的切割球囊Wolverine的应用场景进行了介绍,钱杰教授表示,升级后的Wolverine切割球囊通过降低了底座的高度、更换最新的亲水涂层、创新为双节段内轴杆等方面大大改善了通过性。在应用场景上,钱杰教授表示在常规病变预处理上切割球囊因为有显微刀片进而能发挥非常好的处理效果,能够安全省时的处理病变。切割球囊的使用场景包括但并不局限于口部及分叉病变、轻中度钙化病变、纤维化病变、小血管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及药物可吸收支架等。钱杰教授总结道:切割球囊经过30余年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的安心省心之选,是普适性更好的血管预处理选择。

曾勇教授补充到:切割球囊的普适应非常好,但是目前很多医生对于切割球囊有着传统的手术理念,习惯于用普通球囊打到高压力进行多次扩张。但这种操作通常费时费力,如果能及时选择切割球囊,病变预处理的效率及质量都会大大提高。

接下来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曹成富教授分享《切割球囊的应用锦集》,曹成富教授表示,切割球囊+旋磨+IVUS是一套有力组合拳,能够帮助医生更好的识别钙化、多角度的处理钙化,达到更优的治疗效果。IVUS的钙化积分明确的提示术者不同等级的钙化可选择何种处理手段,切割球囊能够快速有效解决重度以下钙化,而旋磨则是重度钙化及钙化小结的有力之选,三者灵活的组合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钱杰教授补充到:针对15mm长度的切割球囊,如果能够保证整体的通过性,那么在小血管、药球等长病变上的应用会更加方便省时。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马玉良教授分享了一则病例《一例支架内再狭窄的病例处理及思考》,首先对病变进行了IVUS检查,IVUS图像显示原支架膨胀不理想,血管有新生内膜增生伴严重钙化,且钙化偏心,此病例的钙化IVUS积分为2分。随后采取主动旋磨策略,分别用1.5mm、1.75mm磨头进行旋磨,联合3.0mm的切割球囊,术后复查IVUS显示管腔明显增大,钙化被打磨光滑,没有出现并发症,血流明显恢复。但是针对1.75旋磨后是否还应升级磨头到2.0mm?是否应及时联合其他手段进行处理?如何达到更好的预处理效果?各位专家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郭军教授补充到:1.75mm的磨头在旋磨4次效果不明显后,可以适当降低转速以增强磨头的震动,增加旋磨次数,旋磨的效果会更好。

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张颖倩教授分享了一例旋磨病例。患者右冠重度狭窄,在启动旋磨策略后,通过不断尝试,旋磨导丝顺利通过病变,但是旋磨头始终无法通过。在用小球囊进行预处理后,成功的进行了5次的旋磨,随后进行IVUS检查。IVUS图像显示血管斑块负荷虽然依然严重,但是钙化环被打开。在IVUS精准指导下,明确定位支架的落脚点及尺寸的选择,最后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曾勇教授分享了《旋磨启动时机—主动旋磨策略我的经验与体会》,曾勇教授表示:主动旋磨策略相比于被动的旋磨不但能够大大减少手术的时间、减少射线的暴露、减少手术器材的使用,而且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手术效果。不论是在IVUS还是OCT的提示下,都有明确的积分来提示术者及时进行主动旋磨,而积极地应用腔内影像技术的辅助能够帮助术者清楚的识别钙化病变的具体情况。

刘健教授、崔鸣教授补充到:目前钙化病变的处理是一个热点话题,主动旋磨策略是明智且高效的。另外,旋磨技术、IVUS技术、切割球囊的联合,甚至是旋磨及切割与IVL、激光等技术的灵活使用同样可以根据病人情况进行选择。

会后刘健教授总结表示:今天的会议聚焦在钙化病变的预处理,各位专家精心分享的内容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病例,都多角度且非常充分的对钙化病变的处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钙化病变一定要本着绝不轻视的态度,结合冠脉造影、IVUS、OCT等技术去科学的识别是非常关键的,而科学的选择合适的切割球囊、旋磨技术,对钙化病变进行分类、分步的去处理也尤为重要。对于旋磨技术,积极地进行主动旋磨,适当升级磨头对钙化病变进行充分旋磨;对于切割球囊,掌握更多的应用场景,进行尺寸的升级及采取分步切割的操作,能够收获更加的临床效果。对于这两种技术,安全性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方面,旋磨时避免禁忌症、严格遵循标准化的操作;切割球囊注意尺寸的匹配及压力的控制,在多次的训练之后一定能熟练的进行应用。另外,对于当今热点的震波球囊等技术,给术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些技术是对旋磨技术、切割球囊的有力补充,相信在将来,面对“难啃的硬骨头”—钙化病变时,术者能够更有效的更灵活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