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2022|促多学科交流合作,启医工结合创新智慧:第八届中国心血管创新论坛隆重开幕!

园林听雪,山塘晚风,周庄摇橹……入冬的苏州,不仅有远山淡水的美景,更有满载智慧的学术雅事。

姑苏冬韵,学术添辉。2022年12月16日,第八届中国心血管创新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医工结合,自主创新”为主题,国内外心血管疾病基础和临床领域顶尖专家齐聚,全景展现心血管转化医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趋势,开启了季节限定的苏式浪漫。


开幕仪式

高屋建瓴,共话心血管创新未来

▼▼▼

从临床医学到基础学科的院士,从早期心血管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到工程师,开幕仪式上,鸿儒齐聚,大咖云集,星光熠熠,璀璨生辉。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丁强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胡志斌教授,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Joseph Hill教授,南京大学邹志刚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南京大学顾宁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訾振军先生分别进行开幕致辞,从不同维度和角度对心血管创新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展望,为心血管转化医学注入了扛鼎之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清教授全程主持开幕仪式
丁强教授:医工结合,是心血管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
丁强教授认为,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科学研究、临床研究、学术更新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特别是近年来,心血管专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最主要原因就是坚持医工结合,是因为医工结合引领了心血管临床诊疗研究的发展,也是因为医工结合为广大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健康保障,更重要的是医工结合为医学界,整个健康产业提供了很多促进行业发展的亮点、兴奋点,这也是领域专家长期以来孜孜追求的正确目标。
此次会议以“医工结合,自主创新”为主题,是紧贴时代发展需求的示范之举,希望借助会议平台,大家可以更好地交流,共同探讨,取得共识,促进临床研究水平、诊疗水平的共同提升。也希望各位专家来有所获,未来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健康服务。
胡志斌教授:一次医疗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探索
胡志斌教授表示,创新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医学、标准规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医科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主动对接新时代医疗卫生需求,着力构建临床需求引导,关键技术突破,临床转换应用一体的研究实体,加快智能诊疗与医疗器械领域关键技术突破。
本次心血管创新论坛,是一次把握“健康中国”建设新机遇,推进医疗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探索,邀请了国内外心血管转化医学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分享心血管转化医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趋势,搭建了临床工作者基础研究与各领域专家学者高质量对话平台,也为赋能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次论坛的召开,必定会促进心血管转化医学领域理念碰撞、思维融通,也必定会加速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转化借鉴,将心血管领域的前沿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世界,造福于人类。
Joseph Hill教授:保持期待,希望共赴盛会
Joseph Hill教授表示,虽然疫情持续了近三年时间,阻碍了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但心血管医学一直在持续进步发展。可以看到,此次会议的日程非常让人期待,包含了新的科学成果、临床视角和疾病机制,相信此次会议的召开必将会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带来深远影响。也期待疫情早日过去,未来能够再次亲临大会,与各位同道、与中国的朋友共赴盛会。
邹志刚院士:医工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邹志刚院士提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对更优质健康的服务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医疗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因此,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和不充分、不均衡的医疗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整个医疗矛盾的核心,破解这些矛盾需要促进医工协同开发,这样既有利于解决临床需求,又能服务于更多疑难病症患者。
而医工结合是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是医护与工程师的结合,是临床思维与工程师思维的融合,其根本要素是用工程技术去解决临床诊断中的问题,开展医工结合研究是现代生命发展的重要方式,医工协同在今后的发展中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未来医工协同的位置也会日益重要,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行,能进一步加速医工结合的步伐,推进新技术、新材料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的创新与应用,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葛均波院士:努力推进医工结合更上一层楼
葛均波院士表示,近几年国内不断涌现高水平的心血管创新研究与创新成果,包括基础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临床研究、创新药物和器械等各个领域,内容涉及广泛。同时,在医工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从2020年9月1日到2021年8月31日一年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68项医疗器械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的评审通道,其中有31项为心血管类产品,占比达到了45.6%,说明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在我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当中占主导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医科、工科、企业等多方面的精诚协作。
面对当前这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机制和创新生态,更需要创新交流平台,中国心血管创新论坛通过八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搭建起了心血管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工结合大平台,孵化医工结合创新,加速医工创新成果临床转化与应用,真正造福广大群众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希望通过本次大会更够为大家开拓思路,开阔视野,推进我国心血管领域医工结合迈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陈义汉院士:用中国原创,开启心血管疾病防治新局面
陈义汉院士说道,医学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原始创新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2021年我国心血管研究领域收获颇丰,尤其是高水平心血管RCT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高质量基础研究体量和研究成果的转化还不尽人意,这些问题都提示我国心血管研究仍要加大投入。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仍然是核心驱动力,中国心血管创新论坛以“医工结合,自主创新”为主题,搭建了从基础到临床到转化全链条大平台,探索患者需求与临床治疗理念、产品设计的有机结合,希望通过论坛的举行,在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加速推进我国心血管领域研究的开展和创新、产品的研发,用中国原创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开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崭新局面,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顾宁院士:携手向前,推动医工结合向好发展
顾宁院士说道,中国心血管创新论坛2014年举办以来,为我国心血管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各个领域专家同道在论坛上交流合作,开展了非常有益的工作,对相关技术的研发也非常有帮助,我自己从中也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但心血管创新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未来可以和大家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共同努力,携手同心,为心血管领域的创新、为医工结合做出更多贡献。
霍勇教授:有创新,才有发展,才有未来
霍勇教授回顾了2012年与孔祥清教授一起去往以色列参加ICI会议的情景,并感慨道,十几年一路走来,能够真切感受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既有创新基因,也有创新行动,更有创新成果。孔祥清教授可以说是我国心血管领域最早推动临床医生进行创新实践的专家,而且具有扎扎实实的计划和行动,2014年呱呱坠地的CIC就是创新实践的产物。而作为临床医生,做好创新,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学科的发展,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未来。
CIC尽管规模不太大,但会议质量和高度都完全具备,期待再次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创新感受成果和创新实践,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的美好明天拥有更多丰硕创新成果共同欢呼。
马长生教授:共同携手,推动心血管创新更好发展
马长生教授提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过去十几年来,在全国心血管三级甲等医院中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尤其是创新和转化领域更是成绩斐然。如孔祥清教授团队的高血压体外超声治疗理论、技术治疗方式都是世界首创,这是少有的中国原创技术,并且有可能变成高血压治疗常规的手段,期待之后的三级临床继续做完,取得好的临床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创新研究,都非常值得国内心血管同道致敬和学习。未来,希望在国内专家领导的带领下,大家共同携手把中国心血管创新做的更好。
张澍教授:路虽远,行则将至
张澍教授对当前中国心血管创新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考虑:一、中国急需创新,中国创新的源动力和需求非常大,但也看到中国心血管创新方面缺乏好的研究基础,这是未来需要努力去做的;二、医学创新,尤其是心血管创新方面还面临极大困难,如当前国际相关形势,让我们在独立自主方面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但遇到的阻力更大,责任也更大;三、中国传统习惯使得医工结合、成果转化、多学科合作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这也是中国原创技术始终没有进入非常好的状态的原因。但这些问题也更加显示出心血管创新先驱者以及创建心血管创新的学术平台的重要性。此次会议能够得到这么多院士、学校领导、专家的支持,非常让人高兴,希望未来大家一起努力能把心血管创新工作做好做大做强。
訾振军先生:医工携手,促进交叉融合
訾振军先生表示,作为一名工程师来参加这个会议,感到非常荣幸。现代医学离不开工程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发展,而把临床痛点问题转化成技术、产品,甚至商品,做医工交叉的产业转化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去做的事情。由孔祥清教授带领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一直是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已经打造了一个非常完善的体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心血管创新论坛这样好的平台,相信有这样好的交流平台,有更多工程师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做医工交叉的交流,做产业助力的工作,也希望心血管创新论坛坚持下去,越办越好。
主旨发言

紧贴学科前沿创新,引领前瞻未来发展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主旨发言环节,四位院士,三位教授进行了生动的主题演讲,从技术创新到策略创新,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前瞻性、前沿性、学术性氛围拉满,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盛宴。
马长生教授首先带来了心血管疾病人工智能管理这个非常前沿的话题,并全面回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在冠心病、高血压、房颤、心衰等疾病诊断和预后筛查判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霍勇教授回顾了经肾动脉去神经治疗(RDN)这项创新高血压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三个方面RDN领域所做的工作和心路历程进行了说明;葛均波院士对于国际首个评估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在PCI术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随机、开放标签、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的RCT研究——OPTION研究进行了解读;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分享了冠心病抗栓降阶治疗的探索研究,并提出未来降阶抗栓策略目标是精准、动态、个体化地评价患者缺血与出血的危险程度,对抗栓药物的多与少、强与弱、长与短进行动态调整,使患者净效益;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解读了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机遇、挑战和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院士对形状记忆材料:4D打印及其可植入生物器件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说明;最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站在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对于智慧医学的优势和担忧,并呼吁所有心血管同道要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积极拥抱智慧医学。

八年探索,始终创新前行。

中国心血管创新论坛自2014年创办以来,始终聚焦心血管转化医学的前沿发展,用创新思维优化临床实践,八年探索和前进,已经发展成为心血管医疗器械研发不可或缺的沟通与对话平台。此次论坛的正式开幕,更为我国心血管创新注入新活力,启发新动能。

此刻姑苏,满载智慧,满含希望,创新前行,破浪争先。

正如孔祥清教授所说:“让我们继续满怀初心,共同开启心血管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2年12月16日-18日
第八届中国心血管创新论坛精彩进行中
请持续关注~
阅读数: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