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心”干线丨王焱专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如果把王焱教授的人生分为两个组成部分,那么一半会是火焰,另一半则是海水。

火苗升腾,如同他守护并倾心建设了20余载的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已从当初的小小火苗,燃烧成长照亮一方的火炬,燃起燎原之势。海水朝潮,海洋美丽而神秘,却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的起源地、孕育地,它联通着世界上所有的大陆,与海相连,就是与世界相通。

面朝大海,因海而兴。

当下,疫情防控政策在逐步放开,大陆医疗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在提升,与心血管病医学相关各行各业在蓬勃发展……时代的一束光打在未来的海平面上,如同望远镜般,照见了远方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海的这边向更远的远方望去,王焱教授的目光也变得更宽广。

王焱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3年1月1日,由王焱教授团队策划的《海峡‘心’干线》学术专栏正式上线。专栏将全年度持续更新专题会议直播、热点术式示教、国际TOP会议/期刊热点解读、疑难病例讨论、系统实用课程讲解等精彩学术内容,搭建海峡两岸心血管临床医生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的学术平台。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王焱教授立足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21年发展变迁历史,坦诚地剖析了自己,也展望了医院与专栏的未来。

01/

从厦心开始

谈及王焱教授,就无可避免地要提及他陪伴并呵护了20余载的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厦心自2001年成立至今不过21年时间,已经发展成为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疑难重症心血管疾病诊疗基地之一,超过七成以上的患者来自厦门市以外。2019年以来,医院更是先后斩获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卫健委、福建省政府共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等荣誉,并经历了搬迁新址到二期扩建在即等重大变化。


厦心今天的一切,都是专栏的起点,也是故事的起点。

2002年的某一天,即将从香港大学完成学业的王焱教授受邀来到厦门市湖滨南路201-209号——厦门中山医院的最外面,他能清晰地看见,一座楼宇已然崛地而起。与此同时,医院、市政府及市卫生局的领导们或许也在不远处上下打量着这位能力卓群的“小伙子”,努力地辨别他是否能担负起厦门市心脏学科发展的未来。

一段谈话也就此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他们问我,毕业后能不能回到厦门,我们未来要在这里成立一个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就叫厦门心脏中心,政府非常想要把区域内的心脏学科做起来。”

回忆起过去,王焱教授的语气总是平静而淡然,我们无法从他的言语中辨别出王焱教授在听见这番建议后,内心是否经历了关于留在香港还是回到厦门的激烈交锋。只听得到他继续坦然地叙述:

其实从1999年开始,王焱教授已经断断续续的在香港和厦门之间“两头跑”。因为在香港读博有一部分课程需要进行动物实验,但当时的香港还没有动物研究房,所以王焱教授只能在香港进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需要动物实验的内容就借助厦门大学的实验室开展。于是,在1999年到2002年这3年间,王焱教授几乎长期奔波于两地之间,在厦门大学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在大学附属的医院进行临床工作,那时候他还没有决定要留在厦门,只知道厦门有一个心脏中心快要建成了,直到后来,经历3年多的时间,王焱教授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厦门的工作环境。

“一是这边的领导们很热情,二是的的确确放心不下这边的病人,工作的越多,时间越久,病人都越来越信任我,带的团队也越来越有影响力。”

于是,2002年王焱教授在香港取得博士学位后,正式留在了厦门。

像海草一般,厦心自此遇到了适合自己的海域,咬定根系,享受风吹日晒下的自由生长。王焱教授则在其中谋划着医院未来,专注学科发展,一点点收获成长的喜悦和工作的意趣,在寻找、创造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02/

时代群像

白云苍狗,世事悠悠。20年的历史回眸,对于时间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对王焱教授来说,却是他整个风华正茂的中青年时代。

“我是67年生的,2002年我35岁。”

从2002年决定留在厦门到2022年厦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载时光倏忽而逝,就是在这样看似可控又不可控的节奏里,时间在流淌,青春在流逝,梦想在实现。

除了王焱教授,当年厦门市政府还从同济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华西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多家知名医学院中招贤纳士,引进了诸多博士医生,王焱教授是其中资历最高的一员,自然而然成为“领头羊”,带领他们一点一滴从零开始耕耘,逐步开展了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第一例PCI手术、第一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手术……许许多多个第一在这个医院顺利诞生。

与此同时,王焱教授还指导团队全方位开展新技术、做科研,去欧美国家学习引进新技术,医院也在不知不觉中越做越大,逐步发展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心脏中心,医院心内科在2011年被评选为当年的国家重点专科,2016年获得厦门大学批准,由原来的厦门市心脏中心更名为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世人简称为“厦心”。

再到2015年,当时厦心的250张床位已经无法满足医院超额的住院需求,王焱教授遂向政府递交申请,希望能增加床位,对医院进行扩建或者重新建设,政府部门对此十分支持,便在厦门市的五缘湾划出一片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建设。

2019年6月,厦心从湖滨南路整体搬迁至五缘湾。厦心五缘湾新址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规模扩增8倍;日接诊量可达3000人次,为原先的6倍;目前开放500张床位,是旧址250张的两倍,有效缓解了患者住院难的问题。

随着医院平台的一步一步扩大,筑巢引凤效应也愈发突显。

加入厦心的青年才俊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等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知名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一年又一年,这些优秀毕业生在前辈们的指导与实践下,成长为专业技术过硬的临床医生,开始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全面的诊疗知识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赢得越来越多患者的尊重和信赖,医院影响力也随着这些青年医生们的成长逐年扩大。

“我们会给年轻医生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独立成长,在临床和科研各方面都有要求,尤其是做手术的医生,无论内科外科,对他们会更严苛一点,要求他们尽可能使手术并发症降到最低,用扎实的手术功底赢得老百姓的尊重和信任。”

王焱教授与厦心医院众多优秀中青年医师

作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厦心始终将解决疑难复杂重症心血管问题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的救心团队,如今医院不仅接诊厦门及福建省内的心血管病患者,甚至吸引了福建省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疑难复杂心血管病患者。在常规开展所有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同时,心内科各亚专科特色明显,尤其在结构性心脏病、复杂冠脉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并发症、外周血管及心律失常等介入治疗领域优势明显;心外科手术量连续三年突破千台,成为国内少数心脏外科年手术量过千的科室,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量约占闽西南该手术总量的90%,手术量全省最多,死亡率全省最低,并常态化开展心脏移植,在微创瓣膜手术、瓣膜修复术方面也颇具特色。这也是该院连续四年在“国考”中CMI值位列其他专科(手术组)全国第二的秘诀所在。

“除了对青年医生有要求,我们还参考欧美指南标准,对每一例手术进行非常严格的质控,用淘汰制、降级制等方式考核医生手术水平,这才造就了厦心今天的高手术成功率,吸引更多老百姓到这里看病。”王焱教授补充道。

时间丝毫不留情的向前,王焱教授带领着他的团队以守土尽责的心态持续追求心中的医学理想,坚定地走在厦心发展的大路上,以奔跑的状态、奋进的姿态,构成了独属于他们的时代群像。

03/

不像医院的医院

很多患者到厦心新址,第一印象是不像医院。

厦心医院大楼

现阶段无论是中国的建筑水平,还是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亦或是患者对诊疗服务的需求,早已不能与20年前同日而语,新建成的厦心同样的,每一处细节背后的理念都必须是超前的。也唯有如此,才能不被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过快抛弃。

“当时我们参观了很多国外的优秀团队,看他们的急诊同道怎么与手术连接,内外科如何配合,看到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诊疗文化,我们就会考虑回去后怎么建设我们自己的医院,有没有更人性化的服务,更高效的工作模式。”

常年与国外医生学者保持着密切交流的王焱教授自然而然地参考了国外优秀医院和诊疗团队的建设成果,也让人看到了建设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的另一种可能。

新建成的厦心有着宽敞舒适的大堂、自然良好的通风采光、布局合理的空间、贴心周到的辅助设施,导管室内布局当下最新的影像学设备,医院还引入了恒温新风系统,确保患者就医舒适度……2019年,厦心在全省率先开展全院覆盖的无陪护管理,由护士和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取代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大减轻家属负担,得到患者和各级部门的广泛认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8间DSA手术室和2间DSA杂交手术室更是厦心的王牌,传统的介入治疗手术室的配置原则一般是一间DSA手术室包括一间导管室和一间控制室,厦心则独辟蹊径,把8间导管室的控制室打通,集中在一个区域,变成一个大控制室,控制室两边设置各4间导管室。中央岛式设计控制室,宽敞舒适、整齐划一。控制室顶部的蓝天白云,令原本冰冷的手术室倍感温馨,形成舒适的自然环境体验,医护人员亲切的称这里为“日不落”导管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医院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的,我们所有的建设和管理根本就在于人文,怎么样让患者进入医院后感到舒适,这是最根本的问题。”王焱教授介绍,新院在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更将饱含人文关怀的高品质医疗服务追求渗透于每个细节,让患者得到满满的获得感。

不过,山外有山,路旁有路,厦心未来的路需要用眼界和智慧去开拓。

王焱教授将目光放在“创新”二字上:“我们未来要向国内一流的心血管团队看齐、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前进,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

为此,王焱教授多措并举。对标国内一流心血管诊疗团队和国际顶尖医院,王焱教授深知厦心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向政府申请了一万多平米的土地,用于建设科研大楼,同时补充了300~400张床位,一边增加床位比例,一边夯实医院科研基础。

在2022年9月,以金砖“中国年”为契机,发起成立“金砖心血管健康创新中心”,得到金砖国家心血管专家积极响应。中心揭牌当天,厦心还与印度阿波罗医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在医疗技术、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智慧医院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以金砖心血管健康创新中心为平台,厦心将在提供心血管健康国际医疗服务、开展金砖心血管人才培养、推动金砖心血管学术交流、建立心血管健康产业基地、促进金砖+、心血管+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尤其加强心血管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引进金砖国家先进企业,推动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出海”,携手金砖国家共同推动心血管健康水平的提升。2023年起,中心还将面向金砖国家招收8-10名访问学者,到厦心接受心血管专科培训,为金砖国家心血管诊疗能力提升培养优秀人才。

“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平台。”王焱教授强调。

第十三届海峡心血管高峰论坛期间,厦心还与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合作成立了“心血管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以厦门火炬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为运营载体,基地将以医工融合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导向,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公共平台服务、产业招商联动、科技企业孵化、投融资对接和学术论坛等活动,加快技术、项目、人才、临床和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集和流动。

从产业、学科、研究、资本,王焱教授建立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只待在不久的将来厚积薄发。

04/

海峡“心”干线

旧的一页悄然翻篇,新的世界加速拼图,不会友情提醒。忙忙碌碌日常诊疗工作之上,是与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相迭的百年变局在交织演变,历史正在流淌、奔腾、冲刷,淘荡出新的河床,镌刻出新的走向。

与厦心二十余载发展步伐同频的,是整个厦门乃至大陆地区医疗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的大步跃进,与此同时,与厦门隔海相望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深受西方医学的洗礼,医学水准对标国际,近年来与大陆的经济学术交往越发频繁。

更重要的是,大陆在医疗器械研发领域的产出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高,许多医工结合而来的产品不仅受到了大陆临床医生的好评,还在各类医学会议上频繁亮相,赢得了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及海外专家们的认可。大陆的医疗器械未来必然有着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我们在医学方面迫切地需要一个对接的平台。”

由此,《海峡“心”干线》专栏应运而生。

这条“心干线”以厦心为始发站,连接着大陆和海洋,向北驶去,能通往整个中国大陆,搭载大陆地区天南海北各地的心血管医生、企业、科学家,以及各类优秀产品,穿越千山万水,为大陆心血管病诊疗事业继往开来;向南出发,这条干线能跨越海峡,开往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更远的远方,通过专题会议、学术研讨、人才派遣互换等形式,团结起海峡两岸心血管同仁们的共同体意识,交互并融合各地区的医学资源与先进知识。

“我们特别希望能把海峡两岸的临床医生、教授、科学家们凝聚到一起,共同打造《海峡“心”干线》的平台,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天宽海阔,正好扬帆。2023年,这场与疫情蔓延竞速的比赛即将走向完结,每个人都在继续为生活重新复位、为世界的重新打开争分夺秒,赢取机会。《海峡“心”干线》的问世亦是时代浪潮催生的产物。

带着厦心与时间的约定。新的一年,王焱教授必将继续坚守服务于福建及周边地区心血管病患者的格局,以人为本打造“最美”医院,同时奔向“守正”与“创新”。

带着《海峡“心”干线》与未来的约定。新的一年,厦心也必将让海峡两岸医生学者们彼此如一撇一捺、相互支撑;让大国与个人如海与浪花,紧紧相系;让我国心血管事业发展在时代坐标中校准前进方向,在历史大势中成就美好明天。

机遇的激流将厦心推向更高的浪潮之巅,厦心定不负厦门、不负海峡两岸。


阅读数: 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