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月5日-7日,第三届上海心血管发育与再生医学高峰论坛暨2023新华全生命周期心血管健康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拉开帷幕。其中,主旨发言作为大会特色内容,一直备受瞩目,诸位专家倾囊相授,多角度、全方位地为与会人员呈现心血管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
此次大会主题发言环节群星璀璨,邀请到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Peter Libby教授、美国西南医学中心Joseph Hill教授、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黄荷凤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锟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心脏和血管研究所主任Samir Kapadia教授、墨尔本大学林延龄教授、斯坦福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Alan Yeung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以岭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尔丹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何奔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进行授课(专家姓名按照日程排序)。
多维度呈现学科前沿
陈义汉院士:新的心电控制系统的初步发现

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氏纤维组成。经典的理论认为,心脏的传导系统承担电脉冲的发放和传递功能,最终激动心肌,引起心脏的收缩。围绕此方面,陈义汉院士分享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心房肌细胞内源性谷氨酸递质系统可以控制心房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并且影响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Peter Libby教授: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研究的新进展

Peter Libby教授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研究的新进展。他指出,在既往冠心病诊疗中,通常将降脂和抗炎作为两种单独的治疗方法,但最新研究发现,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即炎症不会取代或降低LDL等传统危险因素,但提供了将它们与动脉壁功能改变联系起来的机制。
Joseph Hill教授:心血管病学未来发展

Joseph Hill教授分享了个人对未来心血管病学发展的观点。对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发展方向,他提出以下建议: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关口应前移至儿童;应出台更多相关社会和经济政策进行支持;应关注基因和遗传领域;开展医工结合,研发可穿戴医疗监测设备等;进一步推动IPS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发展;重视个性化治疗方案等。
黄荷凤院士:出生人口健康的医学挑战

黄荷凤院士总结了出生人口健康的医学挑战,主要包括三方面:人口态势方面如生育危机、老龄化等;出生缺陷方面如新发突变(染色体和基因)、高龄生育辅助生殖技术等;非传染性疾病如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孙锟教授:宫内儿科学——从梦想到实践

宫内儿科学的提出者孙锟教授介绍了宫内儿科学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宫内儿科学强调将治疗关口前移,强调胚胎早期和远期健康的序贯性。历经发展,新华医院实现了围绕小儿先心病诊断与治疗影像诊断和介入技术方面的九大创新,率先实现了新生儿危重先心病微创手术低龄化,创建了研究/干预一体化宫内儿科队列平台。
Samir Kapadia教授:经导管治疗二尖瓣、三尖瓣疾病的新进展

Samir Kapadia教授表示,随着超声、MRI、X线等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尖设备应用逐渐广泛,对患者救治流程的不断优化,以及诊疗过程中进行密切准确的监测都进一步推动了经导管治疗二尖瓣、三尖瓣的发展。
林延龄教授:介入学的复兴

与文艺复兴需要广博的知识一样,心血管介入领域同样需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深入研究才能不断发展。林延龄教授以“介入学的复兴”为题,强调“复兴”的介入医生应靠仪器检查合时与合适地开展介入,靠临床基本功(病史与查体)提升医疗的人文性。
Alan Yeung教授:TAVR近20年历史回顾及展望

2002年世界第一例TAVR成功实施,历经20年发展,TAVR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手段。Alan Yeung教授表示,未来还需要重点关注年轻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患者的诊治、TAVR与SAVR的选择、精准控制瓣膜尺寸和放置位置的新技术、大脑的保护、无症状和中等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诊治等问题。
马长生教授:心血管疾病人工智能管理

马长生教授表示,人工智能(AI)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如基于ECG数据库构建AI模型,用于无症状心衰、房颤、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的筛查及预后评价;基于视网膜影像构建AI模型,用于CVD风险评估;基于面部照片构建AI模型,用于冠心病筛查等,这些模型均呈现出不错的准确率。
王建安教授:FLAVOR研究和冠脉功能学研究进展

王建安教授团队开展的FLAVOR研究表明,在具有临界病变的患者中,FFR指导的介入治疗策略的临床结局不劣于IVUS指导的介入治疗策略,且明显减少支架植入。王建安教授指出,FFR、iFR、QFR等技术各有优势,通过互相补充,可更好地进行冠脉生理和功能评估,改善PCI临床预后。
广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韩雅玲院士:Bright 4研究解读

韩雅玲院士团队在BRIGHT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Bright 4研究,韩雅玲院士对该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该研究证明在接受经桡动脉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中,比伐芦定+术后3h高剂量延长注射的治疗方案与常规肝素单药治疗方案相比,可显著减少30天全因死亡和BARC3-5型严重出血复合终点的风险。
吴以岭院士: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

吴以岭院士通过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提出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该理论是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众多研究揭示通络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共性机制,有利于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
张运院士:PROMINENT试验带给我们的思考

张运院士指出,高TG是我国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除LDL-C外,TG升高同样增加心血管风险。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减少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以及TRL残留物的生成,可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在降脂治疗中,致AS脂蛋白水平的净降低至关重要,而非单纯降低甘油三酯本身。未来,探索同时降低TG和ApoB水平的新药势在必行。
杨宝峰院士:离子通道与心血管疾病

杨宝峰院士指出,在众多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中,离子通道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药物作用的关键靶点。杨宝峰院士团队研究发现,非编码RNAs是调控重大心血管疾病重要分子,基于离子通道学说,团队致力于研发作用于多靶点高效低毒的心脏保护药物。他强调,为了实现更好的心血管疾病防控,需要医工交叉,多学科协作。
董尔丹院士:医学科学研究与健康促进

董尔丹院士以医学科学研究与健康促进为主题,指出医学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双力驱动”的特点。科学研究应以疾病负担和社会需求作为牵引力,以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作为驱动力,从牵引力和驱动力两个维度,宏观上优化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结构,布局大数据驱动,优化资助管理与决策。
张抒扬教授:人体肠道微生态紊乱与心血管疾病

既往研究发现,肠道、口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部位的菌群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张抒扬教授团队针对肠道菌群与冠心病进程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张抒扬教授详细阐述了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基于肠道菌群理论,她提出可以通过饮食干预、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肠道菌群靶向药等多种策略治疗心血管疾病。
钱菊英教授:钙化病变评估与处理进展

钱菊英教授指出,钙化病变极大增加了PCI的难度和并发症发生风险。腔内影像技术(IVUS和OCT)评估钙化病变有助于介入策略的制定,手术器械的选择,优化治疗效果;充分的预处理对保障钙化病变介入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综合使用钙化斑块消蚀/修饰技术,结合高压扩张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优化介入治疗效果。
徐亚伟教授:心房颤动的闭环治疗方案——构想到实践

徐亚伟教授分享了房颤闭环治疗的方案和经验。他指出,从治疗理念出发,控制房颤还是根治房颤,两者存在辩证关系;从治疗工具和方案选择出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相应治疗策略。新技术、新器械的出现虽然带来更多选择,但同样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房颤的闭环治疗方案。
何奔教授:心肾综合征的定义和分型

目前心肾综合征(CRS)分型尚不够对称,由此,何奔教授团队提出了CRS的新分型,CRS 6型——慢性继发性心肾综合征,并将原CRS 5型修改为急性继发性心肾综合征(新CRS 5型)。这一新的分型使CRS分型更加对称,也符合CRS 6型慢性共损的病理生理新概念。何奔教授深入阐释了CRS 6型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新理念,强调CRS 6型具有很高的临床实践价值,未来有丰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空间可供探索。
陈绍良教授: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的新理念

陈绍良教授表示,SYNTAX研究、BEST研究和相关荟萃分析结果均指出,不完全血运重建可能是导致左主干PCI患者远期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帮助左主干病变患者获得更佳的远期预后,践行精准PCI理念,术者对左主干病变患者行PCI前,要充分评估实现完全血运重建的几率,并在腔内影像学工具引导下为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行PCI治疗。

百家争鸣,展露风华。本次主旨发言大咖云集,内容亮点纷呈,将心血管及相关领域中前沿热点、主要学科动态一一展现,持续传播出学术最强“心"声音,为广大心血管同道作出引领,携手共谱心血管诊疗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