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为“终极真理”,万事万物循“道”而行,至简才能至臻。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事物的核心,往往简单精炼,所以“至简”也是学道、传道、授业、解惑、得道的最佳方法。
随着疫情后时代云端技术成熟,线上相聚更加简便和普及。为了更加简单、高效、实用地传递知识,美敦力公司推出“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开启了冠脉介入学习的至简之路。
“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设置四大板块:循证、驭器、防患、钻研,囊括PCI操作方方面面;每期聚焦一个主题,进行100分钟云端研讨,助力术者简装上阵、轻装前行,在研习中精进技艺,研讨中切磋成长。
云端研习,学透冠脉治疗流程
以简驭繁,简化冠脉治疗技艺
100分钟云交流
讲透一个主题
凝萃学术精华
体验百分精彩
------
跨年精彩回眸
回望:上下求索,追求至简诊疗之道
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已经由原来非常繁琐的技术、操作流程和路径,演变为更加简便安全的方式。
“至简·思享汇”系列的四场线上直播会,邀请何鹏程教授、薛强教授、王侠教授、王勉教授担任主持人,分享了他们各自对“至简”的理解。
何鹏程教授表示,“大道至简”是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冠脉介入诊疗亦是如此。从最早的裸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再到当前“介入无植入”理念的普及,冠脉诊疗技术不断发展,正是一个持续追求化繁为简,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目标,从而患者带来更好预后的过程。
薛强教授认为,所有器械的应用都要遵循规范化操作,只有规范化操作和应用,才能避免引起相关并发症,进而简化操作流程,最终提高手术效果。
王侠教授表示,冠脉介入诊疗的发展是一个化繁为简,追求高效且安全的过程;也是返璞归真,进一步扎实基本功的过程。
王勉教授强调,虽然指南中血栓抽吸不推荐常规使用,但在实际临床中依然有许多患者需要进行抽吸。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器械的规范化操作,采取合理策略,方能提高手术效率,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思、享、汇
层层剖析血栓抽吸临床应用
张新金教授介绍了抽吸导管的延伸应用场景,冠脉内给药-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机制、冠脉内给药-微血管阻塞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冠脉内给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冠脉气栓中抽吸导管的应用、Export Family血栓抽吸导管的产品特性及优势。指出Export AP抽吸导管拥有优异的抽吸效率、优异的输送性与抗折性,更容易通过迂曲病变,碰到困难血管更显优势。
周薇教授指出,对于TIMI血流0-1级,血栓负荷重,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的病变,以及支架内血栓的患者,血栓抽吸仍然有可能获益。血栓抽吸在急诊PCI中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在急诊PCI时,首先使用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抽吸后进行给药,需将抽吸导管撤至体外,使用肝素盐水充分冲洗,保证抽吸导管内无残存血栓。在以胸痛为表现的年轻SLE患者中,应对心肌梗死保持足够警惕,谨慎进行鉴别诊断;对于任何有血栓形成证据的SLE患者,都应考虑APLA检查(抗磷脂抗体),及时进行合适的抗凝治疗。
李袁静教授表示,血栓抽吸的必要性在于降低血栓负荷,高血栓负荷状态均应予以血栓抽吸。对于高血栓负荷病变,即使导丝通过后血流恢复TIMI3级,也建议在球囊预扩张之前进行血栓抽吸,以尽量减少无复流与远端栓塞的发生。抽吸导管到达血栓近端后由近及远开始抽吸,而将抽吸导管先送至血栓内或远端(即由远及近)开始抽吸,可能会增加远端栓塞风险。不同抽吸导管由于头端设计不同,负压产生的压力点位置不同,开始血栓抽吸的位置也有差异。
许庆教授表示,不推荐常规进行抽吸,如果存在支架内急性闭塞、静脉桥 (SVG)闭塞或血栓负荷严重的(达到4-5级)的指征,则一定要抽吸。为了更好地进行抽吸,指引导管和抽吸导管的选择至关重要,必要时更换不同品牌的抽吸导管反复抽吸,一般抽100-150ml,抽吸完成后指引导管要充分地排血。
许兆延教授表示,抽吸疗法进入国内已有十余年,但临床对抽吸疗法的观念一直存在争议,规范化操作影响大。血栓抽吸应遵循“3P2D法则”,进行规范化操作。术前做好激活亲水涂层、肝素化抽吸导管、专用注射器最大负压化的准备;术中向前推送抽吸导管速度不宜过快,手握抽吸导管不宜过紧;抽吸完成后,应保持负压状态缓缓将抽吸导管回撤,保持注射器内存留15-20mL的空气。
李原教授分享了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KILLIP心功I级的病例。患者急诊心电图检查提示为IL,IIL,AVF导联ST段抬高表现,决定行介入治疗。冠脉注射替罗非班,送2.5*20MM RYUNJIN球囊以8-14ATM压力预扩张RCA病变处,远段血管显影,远段可见血栓影;予以美敦力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治疗,抽取出暗红色血栓2块,远段血流恢复,先后植入3.5*29MM .5*33MM 3.5*13MM FIREBIRD2支架,以14ATM释放,其后再予以3.5*15MM NC SPRINTER球囊以16-22ATM压力后扩张RCA近中段支架处;血栓抽吸后,远端血流恢复。
赵小瑞教授认为,PPCI不仅要解除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的梗阻,还要保护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才能达到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以有效地挽救心肌细胞。在临床操作中,对于此类高血栓负荷的情况,往往进行血栓抽吸能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充分保证微循环再灌注。高血栓负荷的患者可从血栓抽吸中受益,对高血栓负荷进行抽吸能减少血栓容量,降低微血管栓塞的发生及改善心肌灌注,建议对高血栓负荷患者进行血栓抽吸。
王锐教授分享了一例血栓抽吸的病例。患者病变血栓负荷重,血流缓慢,血栓位置远,近端有严重狭窄,存在分叉。他表示,合理地抽吸能够减少支架植入的数量,也可以避免支架植入过小,减少无复流的机会。选择有效率的抽吸导管,避免多次抽吸,引发并发症。血栓抽吸一定要规范操作,栓子脱落容易导致非梗死相关动脉栓塞和脑栓塞等,建议抽吸导管撤出体外前保持负压,保持抽吸导管和指引导管的同轴性,抽吸导管撤出后,回吸指引导管内的血液充分,使用更大内腔的抽吸导管。
杜保全教授介绍了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血栓抽吸病例。患者突发胸骨中下段持续性压榨样疼痛,伴恶心、大汗淋漓,无心悸、后背及左上肢放射痛,心电图检查提示“II、II、aVF导联ST段抬高”。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病变,最重处狭窄约70%,中远段最重处狭窄约90%,对角支及间隔支近段重度狭窄。给予冠脉内继续给药、继续血栓抽吸、支架植入的治疗策略。
殷实教授介绍了一例心肌梗死的病例。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右冠扩张,远端可见血栓影。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溶栓后,治疗效果良好。第二个病例为急性下壁心梗病例,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右冠堵塞,前降支近段、中段存在病变。介入治疗后远端血流未恢复,可以从“罪犯病变在何处”、“远端血管不显影是否为慢血流”、“是否需要抽吸血栓”三个方向展开思考。
吴博华教授分享了一例开口异常右冠急诊PCI的病例。表示若血栓负荷重,直接球囊扩张可能带来慢血流、无复流概率明显增加,并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此外,尽可能减少使用造影剂,对避免无复流有积极作用。尽可能对STEMI急诊PCI术后无复流作好充分预测: 年>55岁;中性粒细胞计数>8800/mm3;PCI术前分级;血糖;killip分级;胸痛到PCI时间;测支循环分级。尽管ESC指南2017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效的血栓抽吸对手术顺利完成,以及患者预后均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夏茏教授回顾了冠脉血栓的相关理论,介绍了血栓抽吸相关的实验证据,分别解读了8个病例。
根据TOTAL试验与TASTE试验结果,指南修订后降低了对血栓抽吸的推荐级别,血栓抽吸在一些情况下依然需要使用,因为血栓抽吸有远期获益,TAPAS血栓抽吸组全因死亡率下降38%,EXPIRA血栓抽吸/对照组CV死亡率0% VS4.6%。在临床实践中,造影提示明确血栓者,应进行积极血栓抽吸;造影未发现血栓证据者,可先用球囊通过闭塞病变。
朱国富教授回顾了血栓抽吸导管的发展,指出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血栓抽吸能提高支架植入成功率,改善ST段回落,减少远端栓塞和无复流等。NSTE-ACS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的相关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不推荐常规使用;但当造影发现罪犯血管直径较大、TIMI血流O~1级且存在大量的血栓负荷时,可考虑血栓抽吸。静脉桥血管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但对于明确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也可考虑使用手动血栓抽吸装置,以减少血栓栓塞和预防无复流。
金青教授分享了一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例。患者GRACE评分为极高危,行急诊冠脉造影+PCI术。结合该病例提出了“四类操作”,即“抽吸导管常规操作----血栓抽吸”、“抽吸导管另类操作----靶向给药”、“抽吸导管另类操作----超选造影”、“抽吸导管另类操作----气栓抽吸”。
至简之道
开启抽吸“心”征程
冠脉血栓形成是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者侵蚀的部位,由于冠状动脉刺激和促血栓形成的环境共同造成的“完美风暴”。而通过抽吸导管进行抽吸,将冠脉内血栓与冠脉循环系统完美脱离,将繁杂的血栓由大变小、从小变无,使后续操作更加便捷从容,使整替支架植入效果由繁至简,正是血栓抽吸的“至简之道”。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至简·轻系列线上直播会将继续扬起风帆,提炼学术精华,简化学习方法,铺就一条化繁为简的诊疗之道,期待下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