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它的中文翻译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的E.L.Trudeau医生的墓志铭。
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医学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取得了众多辉煌的成就:器官移植、体外循环、血液透析......但仍然有很多的疾病无法治愈,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帮助病人,在医疗行为中实现人生价值呢?
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2022年会暨2022华夏互联网+高血压峰会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主任委员孙宁玲教授以《人生价值与医学的价值——中国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之道》的演讲,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01
治病救人是医生天职
仁者仁心才是医生应有的德行
人类能超过60岁是因为有了抗生素和疫苗,超过70岁是因为有了改善三高的代谢病措施,超过80岁是因为解决了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要超过90岁需要改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但在这个过程中,传染病与其他疾病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与传染病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在无休止的求生之战中,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20世纪一共有五次波及全球的流感大流行,最严重的是爆发于1918年秋季的西班牙大流感,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近40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超过了一战、二战阵亡者的总和。
在我国,2003年的非典战役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重灾区。从院内确诊第一例非典病人到全院封院,不到一个月时间。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丁秀兰医师参与救治非典患者时被感染,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以身殉职,终年49岁。
从2020年到2022年,我们经历了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流行株的转变,新冠病毒持续变异,截止2022年11月25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数已经高达6,602,665例。
孙宁玲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北大人民医院的一位护士长在2003年进入一线抢救病人的同时不幸感染了SARS,治疗中形成了股骨头坏死,当时她的孩子只有一岁。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这位护士长再次主动进入封闭病房,看护病人连续一个月,当时她的孩子正值高考之际。
“治病救人是医生天职,而仁者仁心才是医生应有的德行。”
崇高的价值观决定了个人的行动方式。
02
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
不仅要治疗重病,还要治未病
近30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几乎翻倍,以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增长为主,我国吸烟、高盐饮食、大气污染、收缩压升高等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比率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代谢异常和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在逐年增长。
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达3.3亿。
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仍然严竣,拐点仍未到来。
“我认识到,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从治病到防病的观念转变,才是防控心血管疾病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启了我的高血压专业临床之路。”
临床研究的医学价值
孙宁玲教授参与了国际第一个高血压RCT试验——Value研究。Value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考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对高血压长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其结果表明:以缬沙坦或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均能使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获得有效的血压控制,并且同样有效地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转归事件。
Value研究结果不仅仅提示了我们早期降压治疗的重要性,更提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血压规范管理和控制是关键,越来越多的人在“未雨绸缪”“治未病”的道路上前行。
在这条道路上,龚兰生教授与刘力生教授两位“中国高血压防治先驱”牵头进行了STONE研究、FEVER研究,为国际高血压指南降压靶目标提供循证证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年轻一辈的心血管人组织进行了STEP和IPAD研究,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开展的具有医学价值的研究,为全球高血压临床治疗回答了现实问题。
互联网+时代高血压管理
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但高血压的有效管理仍然任重道远。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监测与管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人的血压管理并不理想。
中国高血压调查发现,我国≥18岁居民的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粗率为39.1%,加权率为41.3%,高血压患病人数高达4.35亿。
目前,医院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集中在院内,多是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诊疗形式,但由于时间和资源不足的原因,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时间是有限的,相互传递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在“治未病”的道路中,我们需要新的形式和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以及院外数字化血压监测系统日益增多,并在生活和健康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应用,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需要创新和提高效率,利用“互联网+”实现高血压的智慧化管理,将成为未来高血压防控的必然途径和趋势。
03
与时俱进
中国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之道
仁者仁心是医生的基本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行动,决定了要在慢病管理中体现医疗价值。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慢性疾病之一,今天的130/80㎜Hg的标准之争,其实是体现了医生的防病意识,提高了医学界和患者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程度。
“治病首先是防病,高品质的防病与治病的医学价值观,将会扭转中国慢性疾病控制日益严峻的形势。”
专家简介
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领域首席专家。中国医促会高血压分会主任委员(会长),北京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第十届全国医学专家委员,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杂志中文版高血压专刊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副主编,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s(FESC),国际高血压学会Fellows(FISH)。

扫码回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