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率团队成功完成中国首个国产ICE系统注册临床全国首例入组

洞见“心”界,新“声”谋未来

矢志不渝,砥砺前行。新年伊始,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率领团队成功完成了赛禾医疗心腔内超声成像系统(ICE)上市前注册临床试验全国首例入组,这标志着该项由何奔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PI)和宁波市第一医院储慧民教授担任共同主要研究者(Co-PI)的中国首个国产ICE前瞻性、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项目正式开启,该突破性进展更是我国心腔内超声影像领域开始从技术开发迈向临床实践的关键里程碑。通过该项注册临床,赛禾医疗自主研发的UDG39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DynaSight® 2D ICE导管有望在年内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国产心腔内超声成像系统。

洞见“心”视界

赛禾ICE首例临床大显神威

患者为66岁男性,因“发作性心悸10余年,再发1月”入院,1月前患者再发心悸症状,程度较前加重,心电图提示房扑,初步诊断为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和扑动、高血压和脑出血后遗症,计划在完成导管消融术后,行心腔内超声成像指导下的左心耳封堵术。

在经过术前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后,何奔教授率团队成员江立生教授、郝子雍医师、范怡婷医师使用赛禾医疗的ICE系统进行了超声影像指导左心耳封堵术。术中,ICE导管经股静脉入路输送至患者的右心房,通过导管调弯采集并提供了心腔内相关解剖结构的超声影像,可以清晰观察到右心房、右心室、三尖瓣、房间隔、左心房、左心耳、左心室、二尖瓣等心脏解剖结构,并通过超声心动图完成了血流的评估、左心耳的测量。在ICE的指导下,左心耳封堵器一气呵成地完成释放。术后实时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完美,封堵效果理想,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房间隔、左心房、左心耳切面

指导左心耳封堵

术后封堵效果评估

术中,赛禾医疗ICE系统的超声影像质量和导管操控性能均表现优异,获得了临床专家的一致好评。

何奔教授

在心脏介入诊疗手术中,心腔内超声成像就像一只“潜入心脏的黄金眼”,是医生在术中进行定位、监测、评估的重要手段,使手术更加安全、精准、高效,使患者治疗的舒适度更高。虽然至今我国ICE疗法普及率离欧美国家还有显著的差距,且仍无国产ICE系统上市,但值得期待的是,赛禾医疗作为行业先行者,第一代ICE系统的导管操控性,图像质量等整体性能均达到了并部分超过进口同类产品水平。希望赛禾医疗再接再厉,与我们临床医生一起普及和发展ICE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


江立生教授

我们首次在左心耳封堵术中使用了赛禾医疗自主研发的ICE成像系统,其导管操控性非常好,超声成像图像质量优秀,能非常好的指导左心耳封堵术的实施、定位和释放,手术顺利完成,希望该项注册临床试验能够早日顺利完成,让国产ICE系统尽早正式应用于临床,帮助到更多患者。


赛禾医疗刘斌董事长

赛禾医疗于2022年四季度正式启动了中国首个国产ICE系统注册临床试验,有幸邀请到国内著名专家担任主要研究者,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共同参与,并在今天正式完成首例入组,在此感谢研究者们和相关临床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赛禾医疗一定不负期望,敢于争先,将继续在ICE技术上保持持续创新,积极推动ICE技术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临床应用普及,同时加速更先进4D-ICE技术的开发和产品实现,持续为广大医患群体创造价值。

“声”谋未来

国产ICE进入高速发展时代

心腔内超声(ICE)是一种将相控阵超声成像和心脏导管术进行融合的经皮血管介入超声影像技术。ICE具有实时超声成像、不受成像窗限制以及良好耐受性等优点,在手术实施过程中只需局部麻醉,调弯操作灵活,超声影像全程可视,帮助临床医生获取心腔内的解剖结构,实时监测术中并发症,并进行多普勒血流评估。近年来,随着结构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术中影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ICE技术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ICE导管逐渐成为心脏介入医生的“黄金眼”。作为带有“绿色”术式基因的技术,ICE技术能够帮助心脏介入医生更加精准地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房间隔穿刺、左心耳封堵、PFO卵圆孔封堵等心脏介入治疗手术,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明显降低X射线和造影剂的使用量,也同时降低了对于麻醉科、超声科的协同需求,帮助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整体运营效率。

2022年10月全球首个《心腔内超声心动图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其中涉及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左心耳封堵、肺动脉高压和电极拔出等诸多临床领域,为推动ICE技术的临床普及提供了行业规范和指导,我们相信随着ICE技术逐渐得到更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心脏介入临床诊疗都会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术式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律失常介入质控中心及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数据,目前每年国内整体电生理手术量已超过20万例水平,并仍以每年双位数增速快速发展。美国电生理手术中ICE导管的应用渗透率已经超90%的比例,目前国内仅10%左右。另外,在今年1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举行的2022结构心脏病年度报告发布上数据显示,2022年度我国各类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总计也超过10万例,并且在未来仍然将以高双位数迅速发展。ICE的临床应用将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大有可为。

当前在泛血管介入领域,围绕技术赋能和疗法创新,国内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正在高速发展。赛禾医疗作为国内泛血管有源介入诊疗方案提供商和先行者,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开发出首个国产ICE系统,填补了国内产业空白,将携手临床专家一起共同推进国产ICE的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共同谱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专家简介

何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二级教授,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全国常委,结构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在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均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擅长各种高难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手术预防房颤脑卒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皮二尖瓣修复手术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经历各类心导管手术超过2万例。研究兴趣围绕冠心病急性事件链的防治,从易损斑块到心肌再灌注损伤,从基础到临床多环节。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500多分,论文H指数36。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是美国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ESC),美国心脏造影与介入学会专家会员(FSCA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协会左心耳封堵学组组长。曾获“上海市十佳医生”、“中国十大口碑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江立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和房颤综合管理相关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尤其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房颤左心耳封堵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目前担任多个左心耳封堵器的国际带教术者(Proctor);作为核心专家及主要执笔者参与《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专家共识(2019)》的制定,作为副主编编写《左心耳封堵术:技术要点和实战攻略》大型学术专著一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累计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作为Sub-PI和主要参与人参加左心耳封堵相关的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4项。入选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计划,曾赴美国和德国访问进修。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左心耳封堵学组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心血管联盟心源性脑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冠心病介入培训导师;上海市卒中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上海渥太华医学院副教授;欧洲心脏病学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文版青年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通讯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稿专家。

阅读数: 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