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王斌、陈业群院长团队成功完成广东首例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手术

2023年2月15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陈业群院长、吴木利医生团队,应用国产信立泰最新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为一名因房颤导致脑卒中的患者成功开展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术,并为患者提供了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脑心同治,将卒中和出血风险降到最低,这也是广东地区首例LAMax LAAC®的成功植入。

患者基本信息

此例手术患者为一名69岁男性,因“不省人事后失语5小时余”入院,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快速型心房颤动”,考虑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考虑责任血管直径小,予撤出导管,暂不予行支架取栓,术后拟“大面积脑梗死”收住神经内科,后转诊到心内科进一步治疗。CHA2DS2-VASc评分4分,HAS-BLED评分2分,NIHSS评分13分,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影像学检查结果

TTE&TEE检查心腔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左房前后径:32mm,LVEF:48%,右心系统增大(RA 51*48mm),未见心包积液。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部分短阵),阵发性心房扑动”。

头颅CT平扫提示没有出血转化。

DSA下RAO 30°+CAUD 20°左心耳造影

手术策略

入院后,陈业群教授团队经过详细评估,最终确定了“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手术方案。

减少血栓形成风险,是手术成功

的关键

▼▼▼

手术方案确定后,选择合适的器械往往成为能否“制胜”的关键所在。

“患者为急性脑血栓的病人,进行抗凝治疗有一定风险,如果太早加抗凝药会出现转化风险,就不得不停用抗凝药物,就要选用血栓形成风险比较小、抗凝时间不用太久的器械去做这个手术,可能对患者以后突发事件会有所帮助。”

据陈业群教授介绍,患者梗后药物依从性差,停药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出现出血转化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基于此,陈业群教授团队决定选用信立泰公司的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

患者局麻后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在DSA造影下,观察左心耳为菜花型,锚定区直径约19.9mm开口部直径约27.6mm,选择LAMax LAAC®2430 Normal型号左心耳封堵器。

“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急性血栓形成的风险相对比较少,可以减少血栓风险,所以这也是此例手术选用器械的特殊所在。”

封堵过程和效果

LAMax LAAC®封堵器锚定伞打开完全,锚定伞9个“J型”钩的圆头与中间Mark点接近同一个平面

LAMax LAAC®封堵器封堵盘打开完全,形成新月形

LAMax LAAC®封堵器封堵盘打开后造影,无残余分流;封堵盘位于水肿的华法林嵴内,预估水肿消退后不会新增残余分流

LAMax LAAC®封堵器在DSA和TEE下牵拉试验,稳定无移位

TEE下0°、45°、90°和135°多角度检查,均无残余分流

符合COVER原则,将LAMax LAAC®封堵器释放,再次DSA造影和TEE检查,封堵效果好,无残余分流。

封堵过程用时仅约30分钟,显示出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的操作便利性,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后术后身体康复良好,第二天就已顺利出院,目前随访情况良好,没有血栓形成。

更多样、更安全、更便捷,为术者提供更多选择和信心

▼▼▼

“LAMax LAAC®可以说集合了目前市面上已有左心耳封堵器的优点于一身。”

术后,陈业群教授对LAMax LAAC®在术中的表现,也表示了高度赞扬。

首先,型号多。三种类型Equal、Normal、Plus,17种型号可以选择,规格覆盖全面,适用于各种形态的左心耳,尤其是小口大肚、深度浅、喇叭口、多叶型等不同形态的左心耳,“避免了手术中找不到相应型号进行封堵的尴尬情况。”

其次,安全性好。陈业群教授提到,有些封堵器释放过程具有一定风险,但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在术中的推送性能和支撑力都极其优秀,可多次完全回收释放调整,保证封堵效果。此例病人就做了两次回收的调整。同时,输送系统一体旋压密封,无需加压盐水袋,可回抽减少气栓风险,便捷更安全。

最后,血栓风险小。封堵膜的改性处理,加速内皮化、降低器械相关血栓的风险,术后一个月即内皮完全覆盖,6个月形成致密的内皮。吴木利教授也说道,LAMax LAAC®注册临床研究表明,封堵器术后1年DRT随访为0,带来巨大的患者及社会获益,免去了长期服用抗凝药带来的出血风险和高昂的经济负担,也避免了抗凝药需要经常性监测的麻烦。

总体来说,LAMax LAAC®操作便捷,血栓形成风险少,让医生在临床处理病人上有更多信心,更多优势。

左心耳封堵术,从源头拦截血栓

▼▼▼

据陈业群教授介绍,此例患者因脑卒中来院就诊,心电图检查发现有心房颤动,属于心源性卒中导致脑梗死。

众所周知,房颤后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左心房及左心耳内血流缓慢,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一旦血栓掉落,就容易引起栓塞出现血栓事件,就像该病人在做家务时突发不省人事。

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房颤发病率为1.6%,可估算我国房颤病人达2000万人,而与无房颤者相比,房颤病人卒中的风险可增加5倍以上,致残和致死率非常高。

“这只是相对保守的数据,实际的体量不止这么大。”

所以预防左心耳内的血栓对于房颤病人来说非常重要,也是目前预防房颤卒中的重中之重,对于这类房颤卒中高危病人心源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方案更是刻不容缓。

抗凝治疗是降低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最直接预防举措,房颤患者可通过合理的抗血栓药物进行预防,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疾病的认知率低,抗凝治疗的比例低,病人自行停药的比例高,依从性差。据CNSR资料显示,在1297例缺血性卒中合并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接受口服抗凝剂治疗的仅为14%,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导致患者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

所以,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房颤,是目前领域内比较关注的问题。

左心耳封堵手术,可以封堵住血栓的来源——左心耳,一次性解决房颤病人脑卒中的问题,减少99%以上的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并且对于有高出血风险,又不愿意使用抗凝药物,或者依从性不好的病人,术后可以不用再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降低远期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和远期死亡风险,体现精准治疗,是房颤患者的首选。

促进多学科交流,心脑同防同治

▼▼▼

房颤、血栓、脑卒中、左心耳封堵,从这些关键词不难看出,心和脑彼此影响,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房颤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往往首诊选择急诊科或者是神经内科,以脑卒中来院就诊,虽然取栓后病人当时的症状缓解了,但导致脑卒中的根源问题,房颤疾病尤其是左心耳内血栓的预防,并没有彻底解决。

陈业群教授特别提到了上个月刚刚遇到的一位年轻患者:

患者有房颤家族史(父亲也有房颤),但患者父亲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房颤不处理没问题,结果患者40多岁就房颤发作导致脑栓塞,虽及时取栓后患者各项机能恢复很好,但由于是急性期,不敢用抗凝药物,术后第二天再次出现脑梗塞。

“对于这种复发率高的疾病,再次发生脑梗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一定要重视抗凝机制的启动时机。”

陈业群教授解释道,房颤脑卒中的病人,在做完取栓手术后,安全度过急性期。而重启抗凝治疗,就是左心耳封堵手术的时机,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心源性卒中的风险。对于患者来说,重启抗凝治疗的时间至关重要。

“怎样启动抗凝药,往往需要神经科跟心内科共同决策。没有出血转化后,再进行左心耳封堵手术才是安全的。”

所以,为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健康,神经科医生需要和心内科医生进行有效对接沟通,心脑血管疾病应同防同治,同时,对于抗凝后续的跟进治疗,也需要多学科进行共同合作。

“主要目的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渡过急性期,再预防远期事件的发生,这是两个学科需要共同去解决、去努力的方向。”

现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神经科已经形成联动机制,一经发现房颤脑卒中患者,立即进行多学科会诊,缓解病人症状,解决血栓的根源问题,尽最大努力让患者获益。

此例手术的成功,就是心脑同治的成功典范。此次国产信立泰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的成功植入,不仅让陈业群教授团队上下增强了信心,LAMax LAAC®左心耳封堵器术中表现出的优越性能,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多一种选择的同时,也为心脑同治增添了新的强大助力。

专家简介

陈业群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院长,社区监测科副主任,电生理团队组长。担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起搏器与电生理专业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心源性卒中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临床研究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曾获汕头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汕头市优秀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基金3项,市级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3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9篇,累计影响因子190.791。近年来率先在粤东地区独立开展二维及三维室性早搏,室速的射频消融术,三维下房速及房颤的射频消融术。

吴木利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汕大附一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现担任汕大附一房颤中心联盟秘书,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201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获学士学位,并获保送研究生资格,2014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获硕士学位,2011年开始主修冠心病介入治疗,获得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资质,2018年开始主攻心脏起搏与电生理诊疗专业,至广州南方医院进修,现可独立完成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早搏、室上速、预激综合征、室性早搏、室速、迷走性晕厥射频消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等手术。现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市级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

阅读数: 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