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广东省第一届二尖瓣钳夹(TEER)沙龙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功举办

二尖瓣返流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瓣膜病,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钳夹术(TEER)已成为近年来二尖瓣反流患者微创修复治疗的最重要方法。

为了推动广东省内及周边地区TEER技术的发展、普及,造福更多患者,2023年3月14日,由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办的“广东省第一届二尖瓣钳夹(TEER)沙龙”顺利举办并获得圆满成功。

活动合影

此次沙龙发起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样新教授表示,针对器质性的二尖瓣反流的治疗,外科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是传统的也是经典的技术手段,但外科手术对于一些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效果欠佳,而且这些病人的外科手术风险也比较高。此外,还有很多患者即便是器质性的二尖瓣反流,也因为高龄、基础疾病复杂、状况不好等原因不能承受外科手术或者外科手术风险较高。

“因此,TEER技术的出现为众多二尖瓣反流患者提供了微创修复治疗的手段,也已经被诸多的临床研究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广东省内第一家独立开展Mitraclip二尖瓣钳夹的中心,在水平不断提高以后,也帮助了省内外20余家中心开展了该术式,给许多患者带来了生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机会。基于该类患者众多,需求迫切,亟需培养更多独立术者来为患者提供技术服务。

“靠一个人是无法挽救更多病人的,因此我希望培养更多的术者去挽救更多的病人。”陈样新教授说道。

此次交流培训活动吸引了来至广东及广西等多地有一定基础的术者及心脏彩超专家参与,通过两台高难度的TEER手术演示结合现场讲解教学,并与专题讲座结合,达到充分交流、知识共享的目的。 

活动伊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在致辞中讲到,结构性心脏病已经成为国内外心血管发展潮流,其中TEER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希望通过这次培训班,规范操作、普及技术、促进交流,令省内外更多患者“安全、有效”地享受到这项新技术。

随后,由陈样新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周淑娴教授、麦憬霆副教授、邓冰清副教授,完成了两台高难度的二尖瓣钳夹手术演示带教。

陈样新教授(右一)、周淑娴教授(右二)等进行手术演示带教

两位患者病情都较危重,左心室射血分数都在20%左右(正常人为60-75%,低于35%为显著下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大约70mm左右,分别植入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二尖瓣重度返流(FMR,4+)。第二位患者在住院期间仍发作急性心衰,还出现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经过TEER手术治疗后,两例患者二尖瓣返流均减轻至轻度(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陈样新教授、周淑娴教授在术前、术后与参会者广泛交流,毫无保留地结合手术轮番带教,内容囊括了房间隔穿刺、递送系统及夹子功能键使用、不同病变区域手术技巧、瓣叶捕捉技巧、手术策略选择等一系列实战技巧,并就其中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分享了经验。术后,邓冰清副教授还围绕超声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授课。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此次沙龙让大家亲临手术现场,由示教专家“手把手”示范手术技巧,可以更直观、更有针对性地学习TEER的技术要点。当天手术病人都是较为危重的、具有代表性的二尖瓣重度返流病人,而且术后效果都很好,给与会专家开展这项新技术带来了很强的信心。

“沙龙实行小班制,每期参会者控制在10名左右,旨在让参与沙龙的学员更有收获。此次已报名但未能遴选前来培训的专家同道,我们在后续沙龙活动中将优先安排。沙龙后续还会持续举办,每个月至少一次,让更多有志于开展TEER的专家参与进来并有收获。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共同进步,造福更多病患!”陈样新教授在术后总结时说道。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广东省首个独立开展Mitraclip二尖瓣钳夹技术的心脏中心,也有其他的二尖瓣钳夹临床试验在开展,在二尖瓣反流的微创治疗领域处于全国前列、全省领先地位。在王景峰教授及陈样新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已成功开展包括交界区病变、Barlow综合征、高脱垂宽度和间隙等高难度二尖瓣病变钳夹手术,也开展了急诊二尖瓣钳夹术紧急救治患者。此外,已帮扶省内外20余家医院开展TEER技术。此次成功举办广东省第一届二尖瓣钳夹(TEER)沙龙,进一步发挥了区域“领头羊”作用,带领省内外更多医院开展TEER技术,惠及更多基层患者。

阅读数: 1842